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寒地”水利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究
田施雨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157041
引言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各行业变革。水利行业在此背景下迎来智慧水利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新机遇与挑战,急需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脱节,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探究其“双创型”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意义重大。尤其在寒地,水利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管理面临特殊难题,对“双创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水利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促使水利行业从传统向现代、智慧水利转型。在寒地,水利工程需应对冬季低温、冻土等特殊环境。例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BIM 技术、智能监测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可帮助解决寒地水利工程在冬季施工监测、冻土变化监测等方面的难题。这就要求水利工程专业人才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推动寒地水利行业创新发展。
(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需要
我国水资源面临短缺、污染、分布不均等问题,寒地水资源同样存在季节性分配不均、冬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情况。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需创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如开展寒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推广适合寒地的节水灌溉技术等。培养“双创型”人才,能激发其创新活力,提出解决寒地水资源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
(三)提升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竞争力的要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竞争激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能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在寒地水利市场,对能解决特殊环境问题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大。这类人才不仅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可通过自主创业开拓新市场,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
二、当前水利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
部分高校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传统专业知识为主,缺乏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前沿课程,如人工智能在寒地水利中的应用、大数据与寒地水利决策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内容与寒地实际工程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寒地水利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二)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培养“双创型”人才需教师具备较高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但目前水利工程专业部分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缺乏寒地企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经历,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学,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寒地水利创新创业活动。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完善
一些高校水利工程专业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如针对寒地水利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难以将寒地水利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项目。学校与寒地水利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不紧密,缺乏有效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利于学生了解寒地水利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但目前水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标准单一,主要侧重于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忽视对学生寒地水利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不利于培养真正具有“双创”素质的人才。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创新性和实践性
1.开设前沿课程
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寒地水利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如《寒地智慧水利概论》《寒地水利大数据分析》等。让学生了解寒地水利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2.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设备,开设针对寒地水利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寒地水利工程冻土实验、冬季水利监测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寒地水利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寒地水利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寒地水利企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鼓励教师到寒地水利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寒地水利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邀请寒地水利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举办讲座和培训,为教师传授创新创业理念和方法。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对在寒地水利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将教师的寒地水利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1.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孵化基地
高校应加大对针对寒地水利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孵化基地的建设投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场所和设备。在实验室和孵化基地中,学生可开展寒地水利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学校还可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2.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强高校与寒地水利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开展寒地水利科研项目、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了解寒地水利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科研机构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1.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
建立多元化的寒地水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寒地水利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例如,对于学生的寒地水利创新创业项目,从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在寒地市场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寒地水利实验操作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实施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寒地水利创新创业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过程中,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通过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寒地水利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发展给水利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与挑战,尤其在寒地水利领域。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搭建平台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创新路径,融入寒地水利特色,能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寒地水利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未来,高校要持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与寒地水利企业的校企合作。政府和社会也应多关注支持,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水利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余翔,王钰轲.以“双碳”技术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11):190-193.
[2]谭剑波,郭庆,何自立.“一带一路”倡议下水利水电国际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J].小水电.2024(05):1-3,9.
[3]张雷克,王雪妮,刘小莲.基于学科交叉的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大众科技.2024(05):152-155,164.
田施雨讲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
课题类别: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 2024 年度职业教育课题一般课题
课题编号:HZJG202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