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配合要点分析
暴永利
双辽市第一人民医院 136400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发脑组织缺氧坏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溶栓技术的发展,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已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治疗方式强调“时间窗”原则,要求在发病 4.5 小时内完成诊断评估和溶栓操作。由于溶栓过程中存在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护理工作需全程参与,精准配合,确保治疗安全与疗效。本文从护理的角度出发,围绕治疗前、中、后三个阶段的配合要点展开分析,为临床提供系统化护理参考依据。
一、治疗前的护理配合准备
(一)快速评估与适应证确认
时间窗是静脉溶栓治疗的生命线。护理人员接到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后,应立即启动卒中急救流程,协助医生完成快速病史询问、神经功能初步评估、NIHSS 评分等工作,尤其需确认患者发病时间是否在有效溶栓窗内。对于有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控制不佳者,应立即排除溶栓指征。护理人员还需协助患者进行头颅 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或大片脑梗死等禁忌情况,为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护理信息支持。
(二)药品器械准备与静脉通道建立
在医生确定患者适合静脉溶栓后,护理人员需立即准备好rt-PA 溶栓药物,依据医嘱进行药液配置,注意剂量与浓度的精确性,避免操作误差。同时准备好输液泵、输液器、抢救药品及急救器械。建立可靠静脉通道尤为关键,建议选择上肢粗大静脉并保留备用通道,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此阶段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心理安抚,简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过程与可能风险,取得必要的配合与理解,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二、治疗中的护理配合要点
(一)动态观察生命体征与神经状态
溶栓药物开始注射后,患者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波动。护理人员需每15 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密切观察神志变化、瞳孔反应、语言表达和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表现。若出现突发昏迷、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持续升高或明显下降等情况,应高度警惕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此阶段护理工作要具备高度敏感性和反应力,确保病情变化第一时间被发现和处理。
(二)监测药物反应与防范不良事件
rt-PA 虽为选择性溶栓药物,但其对全身凝血系统亦有影响,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尿血、皮下出血点等出血症状,并及时记录。如遇到皮肤瘙痒、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药物输入并按医生指令处理。同时,需注意监测输液通道有无红肿、渗漏等局部反应,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护理人员还应随时准备氧气、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急救物品,以应对可能的输注反应。
三、治疗后的护理延伸管理
(一)高风险期内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静脉溶栓治疗后24 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期,尤其是出血风险显著升高。护理人员需继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神经系统功能,禁止进行任何创伤性操作,如导尿、胃管插入、肌肉注射等,以降低出血诱因。每日应按医嘱采血检查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评估是否存在内隐性出血倾向。对于高龄、病情重、基础疾病多的患者,更需重点观察是否有呕血、黑便、咯血等表现。若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并协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安全。
(二)康复指导与心理护理支持
静脉溶栓虽然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部分改善神经功能,但大多数患者在恢复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需积极引导患者开展早期康复。对于意识清醒、肢体可活动的患者,早期可实施床上翻身、四肢被动活动、呼吸训练等基础性康复内容,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病情稳定,应鼓励患者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站立、行走、语言及吞咽功能训练,循序渐进、个体化指导,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心理护理也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急性脑梗死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击,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人文关怀,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其内心诉求,帮助其释放负面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情绪严重异常者,可联系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协助介入,构建医护—患者—家庭三方互动的支持体系。家庭支持薄弱的患者更应引导其寻求社区康复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站、专科康复机构等,延续专业护理服务。
总结: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以“黄金时间”原则为指导,其成败不仅取决于医生的诊治决策,更依赖护理团队的高效配合。从前期评估准备、治疗过程监护到后期风险防范与康复指导,护理人员需始终保持专业、严谨、细致的工作状态,确保每一环节不出纰漏。良好的护理配合不仅提升了溶栓治疗的成功率,还显著降低了治疗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持续加强护士卒中急救能力培训、流程规范管理与心理支持技巧,将有助于建立更加高效、安全、以患者为中心的卒中护理体系,为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凤,应佳桓,江艳柳,等.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对比及人工智能的预测价值 [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5, 28 (03): 358-361.
[2]刘紫焴.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J]. 中国民康医学, 2025, 37 (12): 94-97.
[3]徐月阳. 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J]. 中国民康医学, 2025, 37 (12):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