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息化技术推动煤矿工程智能化升级的方案

作者

陈风东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煤矿工程作为传统产业,面临着安全生产、高效运营等诸多挑战。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煤矿工程智能化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1.1 现有信息化技术应用类型

当前国内煤矿工程已初步引入多种信息化技术,覆盖开采、运输、安全监测等核心环节。在井下开采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的远程监控,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参数;运输环节采用视频监控与红外传感技术,实时监测胶带运输机的运行状态,预防跑偏、断带等故障;安全监测环节部署瓦斯、粉尘、顶板压力等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此外,部分大型煤矿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井下三维地质模型,辅助开采方案设计;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产量调控提供参考,初步形成“监测—传输—分析”的信息化应用框架,为后续智能化升级奠定基础。

1.2 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技术应用仍存在诸多短板,难以支撑煤矿工程全面智能化。设备层面,不同厂家的信息化设备通信协议不统一,如采煤机监控系统与运输设备监测系统数据无法互通,形成“信息孤岛”,导致整体调度效率低下;数据层面,采集的数据多停留在存储与简单统计阶段,未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如安全监测数据仅用于报警,未结合历史数据预测风险趋势;应用层面,技术覆盖不均衡,井下开采、安全监测环节信息化程度较高,而洗煤、仓储等辅助环节仍依赖人工操作,未形成全流程信息化闭环。

2.智能化升级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2.1 新兴技术融合创新应用

通过多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突破煤矿工程智能化瓶颈。将 5G 技术与物联网结合,构建井下高速、低时延的通信网络,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与远程精准控制,如通过 5G 远程操控采煤机完成复杂煤层开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基于井下设备运行数据与安全监测数据,构建故障预测模型与风险预警模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瓦斯浓度变化趋势,提前72 小时预判超限风险;将数字孪生技术与GIS 结合,构建煤矿全流程数字孪生体,模拟开采、运输、洗煤等环节运行状态,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管控与方案预演优化。

2.2 数据驱动的决策创新模式

构建“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决策”的闭环决策模式,以数据驱动煤矿工程智能化运行。在数据采集环节,统一设备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部署多类型传感器实现全流程数据采集,涵盖地质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安全监测数据、生产管理数据等;数据处理环节采用分布式存储与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建立标准化煤矿工程数据库;数据分析环节引入数据挖掘算法,提取数据关联规律,如分析采煤机功率与煤层硬度的关系,优化开采参数;决策环节开发智能决策系统,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生产调度方案、设备维护计划与安全管控措施,如根据井下瓦斯数据与产量需求,动态调整通风量与开采进度,实现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提升决策精准性与效率。

2.3 智能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围绕“人—机—环—管”协同,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体系。在人员管理方面,开发智能考勤与定位系统,实时掌握井下人员位置与作业状态,结合培训数据与绩效考核数据,实现人员精准调配与能力提升;设备管理方面,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整合设备采购、运行、维护、报废数据,通过AI 算法预测设备故障,自动触发维护工单;环境管理方面,构建井下环境智能监测与调控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瓦斯浓度,自动启动通风、降尘设备,保障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流程方面,优化煤矿生产管理流程,实现从开采计划制定、生产执行、质量检测到产品外运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办公,打破部门壁垒,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可控、全面智能”的管理格局。

3.智能化升级的对策与保障

3.1 技术升级具体对策

技术升级需从设备改造、系统整合与自主研发三方面推进。设备改造方面,对现有信息化设备进行兼容性改造,统一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确保不同设备数据互通;更换老化、低效传感器与监控设备,提升数据采集精度与稳定性;在关键环节引入智能装备,如智能采煤机、无人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系统整合方面,搭建煤矿工程智能化管控平台,整合各环节信息系统,实现数据集中管理与统一调度;开发系统间数据交互接口,消除“信息孤岛”,确保生产、安全、管理数据实时共享。自主研发方面,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攻关核心技术,如研发适用于井下复杂环境的高可靠性传感器、国产工业控制芯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3.2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智能化升级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矿业类高校合作开设智能化相关专业方向,如“煤矿智能开采”“矿山物联网应用”,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备信息化与煤矿工程复合知识的专业人才;针对现有员工,开展分层次培训,对技术人员重点培训AI、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应用,对一线操作工人重点培训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定期组织技术比武与案例教学,提升实操能力。团队建设方面,组建智能化技术攻关团队,吸纳设备研发、数据分析、系统运维等领域人才,明确团队职责与激励机制,鼓励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机制,邀请高校专家入驻企业指导,选派企业骨干到高校进修,提升团队整体技术水平,打造一支适应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3.3 政策支持与行业协作

依托政策引导与行业协同,为智能化升级提供保障。政策支持方面,建议政府出台煤矿工程智能化升级专项扶持政策,对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升级成本;制定煤矿智能化技术标准与评估体系,规范技术应用与验收标准,确保升级质量;将煤矿智能化水平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引导企业重视智能化升级。行业协作方面,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煤矿智能化产业联盟,整合煤矿企业、设备厂商、科研机构资源,建立技术共享平台,推广优秀智能化升级案例与经验;组织行业交流活动,如煤矿智能化技术研讨会、设备展览会,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煤矿工程数据共享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行业内数据互通,为共性技术研发与决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协同、企业主导”的智能化升级保障体系。

结束语:信息化技术推动煤矿工程智能化升级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实施上述创新方案和对策,有望实现煤矿工程的智能化转型,提高煤矿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煤矿行业的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俊, 苏江. 煤矿开采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应用前景[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14):127-129.

[2]苏志红.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创新与管理分析[J].矿业装备,2024,(01):93-95.

[3] 邸春雷, 郑旭鹤. 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研究与应用[J]. 矿业装备,2023,(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