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防爆技术在化工危险区域的应用与优化

作者

陈政霄 朱启程 张炀

合隆防爆电气有限公司 325600

一、引言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物质,如甲烷、乙烯、苯等,这些物质在特定浓度下遇火源或高温可能引发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我国《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标准明确规定,在危险区域必须使用经过认证的防爆设备,但现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成本高、维护复杂、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防爆电气技术的原理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在化工危险区域的应用现状与优化路径,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二、防爆电气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分类

防爆电气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消除电火花、高温等引燃源,防止爆炸性混合物被点燃。根据防爆原理,主流技术可分为隔爆型、增安型与本安型三类,(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外壳、液浸型、充砂型、“n”型、浇封型、特殊型等)其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各不相同。

2.1 隔爆型技术(Ex d)

隔爆型技术通过将电气元件置于耐爆(隔爆)外壳内,利用外壳的机械强度与隔爆接合面阻止内部爆炸向外传播。(电气设备外壳的内部由于呼吸作用会进入周围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当设备产生电花火及危险高温时,将引燃壳内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形成巨大的爆破力及冲击波。一方面隔爆外壳应能承受内部的爆炸压力而不破损;另一方面爆炸产生的火焰通过隔爆外壳的接合面降低爆炸火焰温度向壳外传播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其关键参数包括:外壳需承受内部爆炸产生的最大压力(如氢气爆炸压力可达 1MPa(爆炸压力和腔体内部容积相关。),确保不变形、不损坏;接合面间隙需 ≤0.15mm ,长度 ≥25mm ,以冷却火焰并阻止灼热颗粒逸出。该技术适用于 1 区(正常运行时可能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如反应釜周边、储罐区等。

2.2 增安型技术(Ex e)

增安型技术通过优化设备结构与材料,消除潜在引燃源(防止温度过高和产生电弧和火花)。其措施包括:采用 F 级绝缘材料,将电机温升限制在 80K 以内;增大导电部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间距至 5mm ,减少电弧产生概率;采用橡胶密封圈(IP65 防护等级),防止可燃性气体进入设备内部。该技术适用于 1 区(仅异常情况下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如仓库通风口、控制室等。

2.3 本质安全型技术(Ex i)

本安型技术通过限制电路能量,(在标准文件规定的条件下,包括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条件,产生的任何电火花或任何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环境的电路。)使电火花或热效应无法引燃爆炸性混合物。其核心参数包括:在氢气(ⅡC 类)环境中,采用齐纳式或隔离式安全栅,将非本安电路与本安电路隔离。该技术适用于 0 区(连续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如储罐内部、管道内部等。

三、防爆电气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3.1 应用现状

以某年产能 200 万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其防爆电气设备的分布与选型如下:反应釜区采用隔爆型电机(Ex dⅡCT4)与增安型控制柜(ExeⅡCT4),满足 1 区防爆要求;储罐区采用本质安全型液位计(Ex iaⅡCT6)与隔爆型泵(Ex dⅡCT4),实现 0 区与 1 区的双重防护;仓库区采用增安型照明灯具(Ex eⅡCT4)与防爆接线盒(Ex dⅡCT4),符合 2 区防爆标准。该项目防爆设备投资占总电气投资的 35% ,但故障率仍达 12% /年,主要集中于隔爆接合面腐蚀与密封件老化问题。

3.2 存在问题

成本高昂:隔爆型设备价格是普通设备的 3—5 倍,本质安全型设备因需配套安全栅,成本增加 20%-30% 。例如,某化工厂为满足 0 区防爆要

求,仅传感器网络投资就超过 500 万元。

维护复杂:隔爆型设备需定期检测接合面间隙,增安型设备需更换密封件,本质安全型设备需校准传感器,维护周期短且技术要求高。某企业调研显示,防爆设备维护成本占年运营成本的 8% ,是普通设备的 2 倍。

环境适应性不足:沿海化工厂的盐雾环境导致不锈钢外壳腐蚀,高温环境使橡胶密封件老化加速,影响防爆性能。例如,某沿海炼油厂隔爆电机因盐雾腐蚀,接合面间隙超标率达 30% ,被迫提前更换设备。

四、防爆电气技术的优化路径

4.1 精准选型

选型需综合考虑危险区域等级、化学介质特性与环境适应性:区域等级匹配方面,0 区选用 Ex ia 级本质安全型设备,1 区选用 Ex d 或 Ex e 型设备,2 区选用 Ex nA 型无火花设备;介质特性匹配方面,氢气环境需选用T1 组别设备(表面温度 ≤450C ),铝粉环境需选用IP6X 防尘外壳与 T90C 表面温度限制;环境适应性匹配方面,沿海化工厂选用 316L 不锈钢外壳,高温环境选用耐高温橡胶密封件,腐蚀性环境选用哈氏合金材质。

4.2 全生命周期管理

1.安装阶段:严格按标准扭矩拧紧隔爆接合面螺栓,确保间隙 ≤0.15mm ;使用力矩扳手检测,误差 55% 。例如,某企业通过引入智能扭矩扳手,使接合面安装合格率从 85% 提升至 98% 。

2.运行阶段:建立设备温度档案,每季度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电机表面温度,对比初始数据;密封件每 3 年强制更换,防止老化漏气。某炼油厂通过实施该方案,使防爆设备故障率降低 40% 。

3.报废阶段:对退役设备进行防爆性能检测,合格者可降级使用于低风险区域,不合格者需专业销毁。例如,某企业将报废的 Ex dⅡCT4 电机降级用于 2 区通风系统,节约采购成本 15% 。

4.3 智能化升级

1.本安型传感器网络:部署温度、压力、气体浓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光纤传输,避免信号传输火花。例如,某锂电池厂采用无线本安型传感器,减少布线成本 15% ,同时实现数据实时上传。

2.预测性维护:通过振动分析预判电机轴承故障,提前 3 个月更换;通过红外热成像检测接触器触点温度,提前 1 个月修复。某化工厂引入该系统后,非计划停机次数减少 60% ,维护成本降低 25% 。

3.智能联动控制:将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与强制排风系统联动,当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时,自动启动排风并切断电源。

五、结论

防爆电气技术是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核心保障。通过精准选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智能化升级,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成本高、维护复杂、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的优化路径已在某化工厂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选型优化降低初期投资成本 20% ,全生命周期管理减少故障率 40% ,智能化升级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80% 。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防爆电气技术将向智能化、网络化、预测性维护方向演进。化工企业需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持续优化防爆电气技术应用,为行业安全生产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鹏. 电气防爆技术在化工危险区域的应用与优化[J]. 中国高新科技, 2025, (11): 130-132.

[2]刘景良. 化工安全技术与环境保护[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404.302.

[3]齐向阳;刘尚明;栾丽娜. 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10. 277.

[4]夏洪永;伍波. 电气安全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308.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