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传播功能与服务研究

作者

吉嘎苏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图书馆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 011200

引言

在数字中国战略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双重助力下,数字人文已然成为勾连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的关键桥梁。其跨学科的特质与技术赋能的优势,给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与知识服务的核心场所,具备丰富的特色馆藏资源以及专业的服务经验。可是,在数字人文的实践进程中,传统服务模式与技术应用能力之间的矛盾愈发显著。明确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传播功能定位,解决服务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这不但是图书馆达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点,更是推动文化资源实现活化利用、满足公众多样化人文需求的必要之举。

一、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核心传播功能

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传播功能,并非传统文献服务的简单延伸,而是基于数字技术对人文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关联与传播的系统性重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资源数字化转化:实现人文遗产的永久保存与可及性提升

传统的人文资源大多以纸质、实物等形式留存,存在着保存风险较大、传播范围受限等状况。图书馆借助数字化技术,把古籍、地方文献、民俗影像等特色资源转变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格式,为人文遗产的长久保存给出了解决办法。

陕西凤翔图书馆在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时,运用低接触式超高清扫描以及无紫外线LED冷光源照明技术,在最大程度降低古籍物理损耗的前提下,完成了 10 万余页古籍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这不仅实现了像《凤翔府志》这类珍贵文献的长期保存,还借助数字平台向公众开放查阅权限,突破了地域与时间对资源利用所造成的制约。

除此之外,图书馆依据统一的元数据著录标准,比如按照《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8)对数字资源进行规范化的标引,保证资源描述的准确与一致,为后续的知识挖掘以及跨平台共享打下基础,切实提高了人文资源的可获取性。

(二)跨学科知识关联:构建人文资源的立体化知识网络

数字人文的关键价值,体现在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挖掘并展现人文资源背后潜藏的复杂联系。图书馆借助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对零散的数字资源展开深度剖析,搭建起跨学科的知识关联网络,达成从单纯“资源存储”到“知识发现”的转变。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越文化为核心打造特色资源平台,将地方史志、民俗资料以及非遗技艺影像等各类资源加以整合,运用本体论与语义网技术,构建起“历史事件-人物-地域文化”的关联模型。如此一来,当用户查询某一民俗活动时,能够同时获取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传承人访谈视频等关联资源,营造出立体式的知识认知情境。

这样的知识关联,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像助力历史学者迅速梳理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还能使普通大众更为直观地领会人文资源的内在逻辑,推动知识传播朝着深度化、体系化的方向迈进。

(三)文化传播场景重构:打造沉浸式与互动性的人文体验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场景重构提供了可能,图书馆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动态可视化等技术,将静态的人文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场景,重构公众与文化遗产的连接方式。在地方文化传播中,部分高校图书馆打造“虚拟数字博物馆”,用户通过VR设备可“走进”古籍记载中的历史场景,如在查阅古代书院文献时,能沉浸式体验书院的建筑布局与教学活动;通过AR技术扫描地方文献中的民俗插图,可触发相关民俗活动的动态演示视频,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感染力。此外,图书馆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将数字人文资源转化为短视频、线上展览等轻量化内容,如通过抖音账号推送古籍修复过程、地方文化故事等,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实现文化传播场景从“线下馆舍”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拓展,提升人文文化的传播广度与影响力。

二、图书馆数字人文传播服务的现实困境

尽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已开展诸多实践,但在资源整合、技术应用、服务协同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传播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资源整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共享机制

当前图书馆数字人文资源建设多以单馆为单位,存在资源分布零散、重复建设的问题。一方面,不同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相互独立,如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库与公共图书馆的民俗资源库缺乏统一的对接标准,导致跨馆资源共享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资源类型较为单一,多数图书馆仍以文献、图像等静态资源为主,音视频、3D模型等动态资源占比不足,难以满足数字人文研究对多元化数据的需求。此外,部分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忽视与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导致同一地域的人文资源被分割存储,如某地区的历史档案分别保存在图书馆与档案馆,未能形成统一的数字资源体系,影响了知识关联的完整性与传播的系统性。

(二)技术应用浅层化:难以支撑深度知识服务

数字技术是实现图书馆数字人文传播功能的核心支撑,但当前部分图书馆存在技术应用浅层化的问题。一是技术应用停留在资源数字化层面,如仅完成古籍的扫描与存储,未开展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知识挖掘等深度技术应用,导致数字资源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难以充分挖掘;二是技术与人文需求脱节,部分图书馆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时,未充分结合人文学者的研究习惯与公众的文化需求,如开发的数字平台操作复杂,缺乏针对普通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功能,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技术更新能力不足,数字人文技术迭代速度快,而图书馆受资金、人才等因素限制,难以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如部分图书馆的数字平台仍采用传统的检索方式,无法支持语义检索、关联推荐等智能化功能,制约了传播服务的创新。

(三)服务协同不足:跨主体合作机制尚未完善

数字人文服务需要图书馆、高校院系、科研机构、文化部门等多主体的协同参与,但当前协同机制仍不完善。从内部来看,图书馆与高校人文院系的合作较为松散,未能形成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如学科馆员对人文学者的研究需求了解不深入,导致数字人文服务与学术研究需求脱节;从外部来看,图书馆与博物馆、文旅局等机构的合作多停留在资源交换层面,缺乏深度的项目合作,如在地方文化传播中,未能联合开发数字人文产品、共同举办线上线下活动,难以形成文化传播的合力。此外,用户参与度不足也是服务协同的重要问题,多数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仍以“单向传播”为主,未建立用户反馈与参与机制,如未邀请公众参与数字资源的标注、解读,导致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存在偏差。

(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

数字人文服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人文素养、数字技术能力、服务创新意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当前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现有馆员的数字技术能力不足,多数馆员缺乏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专业知识,难以胜任数字人文资源的深度加工与服务工作;二是人文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图书馆馆员在地方文化、古籍研究等领域的专业储备不足,在资源整理与知识解读中难以准确把握人文内涵;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部分图书馆未建立系统的数字人文培训体系,仅通过短期讲座、线上课程等方式开展培训,难以形成持续的人才培养效果,导致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发展的关键瓶颈。

三、图书馆数字人文传播服务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困境,图书馆需从资源、技术、服务、人才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化的数字人文传播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中的核心作用。

(一)推进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一体化数字人文资源体系

图书馆应打破资源壁垒,建立“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一是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联合高校、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共同制定数字人文资源的元数据标准、数字化加工规范,如针对地方文化资源,明确文献、影像、实物等不同类型资源的著录规则,确保资源的兼容性与可共享性;二是构建区域性数字人文资源联盟,如以省为单位建立地方文化数字资源联盟,整合区域内各图书馆、文化机构的特色资源,实现跨馆、跨领域资源的统一检索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丰富资源类型,加强音视频、3D模型、虚拟场景等动态资源的采集与制作,如对非遗技艺进行视频录制与 3D建模,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资源体验,同时注重资源的深度加工,如对古籍文本进行分词、标引,为知识挖掘奠定基础。

(二)深化技术融合应用:提升数字人文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图书馆需加强技术与人文需求的融合,推动技术应用向深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强深度技术应用,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知识挖掘与关联分析,如通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地名等实体信息,构建知识图谱,为学术研究提供精准的知识支持;二是优化数字平台功能,开发智能化的检索与推荐系统,如基于用户的阅读历史与研究需求,实现语义检索、关联资源推荐,同时简化平台操作流程,提升用户体验;三是探索新兴技术应用,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与溯源,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沉浸式的数字人文场景,如打造“元宇宙古籍馆”,让用户通过虚拟形象参与古籍修复、文化研讨等活动,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三)完善服务协同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服务生态

图书馆应建立“多方协同”的服务机制,形成数字人文传播的合力。一是加强与高校院系的深度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如学科馆员嵌入人文院系的科研项目,参与数字人文研究的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同时邀请人文院系教师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解读与服务设计,确保服务与学术需求紧密对接;二是深化与文化机构的项目合作,联合博物馆、文旅局等开发数字人文产品,如共同打造地方文化数字展览、开发文化创意APP,联合举办线上讲座、线下体验活动,实现文化传播的多渠道、全方位覆盖;三是建立用户参与机制,通过“众包”模式邀请公众参与数字资源的标注、解读,如开展“古籍文字标注”“地方文化故事征集”等活动,同时建立用户反馈平台,及时收集用户对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实现服务内容的动态优化。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数字人文人才

图书馆需构建“培养+引进+合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系统的数字人文培训计划,开设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人文知识等课程,同时与高校合作开展在职教育,如与数字人文专业联合培养馆员,提升馆员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二是引进专业人才,面向社会招聘具备数字技术与人文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如招聘数字人文项目经理、数据分析师等,充实人才队伍;三是建立人才合作机制,邀请高校教师、文化专家、技术企业人员组成数字人文专家团队,为图书馆提供技术指导与学术支持,同时开展馆际人才交流,如组织馆员到数字人文实践先进的图书馆学习,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在数字人文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的传播功能与服务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作为人文资源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载体,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人文遗产数字化保存的重要职责,更在跨学科知识传播、文化场景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实践虽面临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技术深化应用、服务协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能够有效破解困境,构建具有系统性与创新性的数字人文传播服务体系。未来,图书馆需持续关注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与形式,真正实现从“文献服务者”向“文化传播与知识创新推动者”的转型,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薛梅,张宁,董翠艳.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人文建设研究[J].云南图书馆,2025(1):24-27

[2]雒虹,党肖婷,霍彩玲.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数字化的优化路径——以陕西凤翔图书馆项目实践为例[J].数字与缩微影像,2025(2):22-25

[3]崔蕾.刍议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障碍与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5,45(1):116-118

[4]许坚.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研究[J].大学,2025(13):26-29

[5]李伟鸿.数字人文下图书馆知识服务新路[J].文化产业,2025(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