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理念影响下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赵梓君
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832000
一、美术理念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联
(一)美术理念的核心内涵
美术理念是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审美准则与思想体系,涵盖构图法则、色彩理论、形式美规律、意境表达等多个维度。从古典绘画的“虚实相生”到现代艺术的“极简主义”,从印象派的色彩光影到抽象派的形式解构,美术理念始终以视觉语言为载体,传递对自然、社会与人文的思考。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术属性
园林景观设计本质上是“三维空间的美术创作”,其核心是通过自然与人工元素的组合,构建具有审美价值的环境。无论是传统园林中的“移步换景”,还是现代景观中的几何布局,都离不开美术理念的支撑——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如绘画中的笔触层次,地形塑造似雕塑中的空间起伏,铺装纹理若版画中的线条节奏,二者在审美逻辑上高度契合。
二、美术理念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影响
(一)构图理念:塑造景观的空间秩序
美术中的构图法则(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为园林空间布局提供了直接指导:对称与均衡:在纪念性园林中,对称式构图(如轴线布局、对称种植)可增强庄严感,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轴设计,通过两侧植被与建筑的对称分布,体现稳定与庄重;节奏与韵律:借鉴音乐与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通过植物间距、小品排列的规律性变化,形成空间韵律,如居住区景观中,以乔木、灌木、地被的交替种植模拟绘画中的“笔触节奏”。
(二)色彩理念:丰富景观的视觉层次
美术中的色彩理论(色相、明度、纯度)为园林植物与硬质景观的色彩搭配提供了依据:
自然色彩的提炼:印象派绘画对光影下色彩变化的捕捉,启发设计师关注植物在不同季节、时段的色彩呈现,如秋季景观中,将银杏(金黄)、鸡爪槭(赤红)、油松(墨绿)搭配,模拟莫奈画作中“色彩的交响”;人工色彩的调和:现代设计中,硬质景观(铺装、小品)的色彩需与自然色形成呼应,如借鉴梵高《向日葵》的高纯度色调,在儿童活动区使用明黄、橙红等活泼色彩,增强空间活力。
(三)形式美理念:突破景观的表达边界
现代美术的形式创新(抽象、解构、极简)推动园林景观从“模仿自然”走向“艺术化表达”:抽象主义的影响:将自然元素抽象为几何符号,如将河流形态简化为曲线铺装,将山峦轮廓提炼为地形起伏,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中,以抽象的折线栈道模拟山体断裂感,赋予景观强烈的艺术张力;极简主义的实践:减少冗余元素,以“少即是多”的理念构建空间,如日本枯山水庭院,用白砂象征水流、石块代表山峦,通过极简形式传递“空寂”意境。
(四)意境理念:深化景观的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美术中的“意境说”(如“画中有诗”)与园林“情景交融”的追求一脉相承:借景抒情:借鉴山水画“咫尺千里”的空间观,通过植物、水体、建筑的组合,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如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以月洞窗框取远山、近水、明月,形成“天人合一”的诗意场景;符号隐喻:现代景观中,通过美术化的符号传递文化内涵,如用红色钢板模拟“丹霞地貌”,以锈迹纹理隐喻时间流逝,赋予景观历史厚重感。
三、美术理念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策略
(一)强化“视觉叙事”,构建主题性景观
以美术创作的“叙事逻辑”为框架,将景观空间转化为“可阅读的艺术作品”:确定核心主题:结合场地历史、文化或自然特征,提炼如“生态重生”“城市记忆”等主题;分解视觉元素:将主题转化为具体美术符号,如用破碎的
铺装象征“城市变迁”,以螺旋形路径代表“生命循环”;串联空间序列:借鉴绘画“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入口(引入)、过渡(发展)、核心(高潮)、收尾(余韵)的布局,引导观者体验完整的“视觉故事”。
(二)运用“色彩心理学”,优化景观情感体验
基于美术色彩理论与心理学的关联,通过色彩调节空间氛围:疗愈性景观:在医院、养老院等场所,采用莫兰迪色系(低纯度、中明度)的植物与小品,如灰粉蔷薇、米白砂石,营造舒缓、平静的氛围;互动性景观:在商业街区,运用高对比色(如宝蓝花境与橙红装置)形成视觉焦点,激发人群停留与互动,提升空间活力。
(三)融合“多媒介艺术”,拓展景观表达维度
打破传统园林的材料局限,引入美术领域的多元媒介:光影艺术:借鉴新媒体艺术中的光影装置,在夜间景观中,通过灯光投射将植物影子转化为动态图案,如在竹林中设置感应灯光,人走过时投射出飞鸟剪影,实现“人景互动”;装置艺术:将雕塑、壁画等美术形式融入景观,如用废弃金属打造抽象雕塑作为节点标志,以涂鸦艺术装饰挡土墙,增强景观的当代性与艺术感。
(四)践行“生态美学”,平衡艺术与自然
在美术理念中注入生态意识,实现“美”与“可持续”的统一:自然材料的艺术化运用:将枯木、石块等自然废弃物转化为景观元素,如用树干搭建抽象雕塑,以鹅卵石拼贴图案,既减少资源消耗,又体现“残缺美”;植物群落的画意组合:借鉴植物绘画的“群落构图”,模拟自然植物的生长规律,打造“四季有景、虚实结合”的植物景观,如春季以樱花(虚)搭配常青灌木(实),秋季以落叶乔木(虚)对比蕨类地被(实),形成兼具生态功能与画意美的植物空间。
四、案例分析:美术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实践
(一)美国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
高线公园以“工业遗迹的艺术重生”为主题,深度融合现代美术理念:构图上,保留原铁路轨道的线性韵律,以折线形步道打破单调,形成“节奏变化”;色彩上,将铁轨的锈色(棕红)与原生植物的野趣绿、装置艺术的亮黄形成对比,呼应抽象派绘画的色彩碰撞;形式上,用混凝土板模拟“漂浮的甲板”,将工业元素抽象为景观符号,实现“工业记忆”与“艺术表达”的结合。
(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以“自然与人文共生”为核心,体现中国传统美术的意境理念:借鉴山水画“散点透视”,设置多视角观景点,如“河渚街”通过小桥、驳岸、芦苇的层次,再现“蒹葭苍苍”的诗意画面;色彩上以“水墨黑”“草木绿”“泥土黄”为主色调,搭配白墙黛瓦,形成“水墨江南”的视觉效果。
五、结论
美术理念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从形式到内涵的全方位指导,其构图法则塑造空间秩序,色彩理论丰富视觉体验,形式创新突破表达边界,意境思想深化人文内涵。在实践中,设计师需通过“视觉叙事”构建主题景观,运用“色彩心理学”优化情感体验,融合“多媒介艺术”拓展表达维度,践行“生态美学”平衡艺术与自然,使园林景观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成为传递美与思想的“立体艺术作品”。未来,随着艺术与设计的进一步融合,园林景观将在美术理念的滋养下,展现出更丰富的创造力与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新颖.中西传统自然观对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4(24):86.
[2] 周 斌 . 浅 析 古 典 园 林 硬 质 景 观 艺 术 手 法 [J]. 山 西 建筑,2011,37(24):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