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
郭博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质量监督站 辽宁沈阳 110000
引言
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大型基础、水坝、高层建筑物底板等结构。然而,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裂缝,不仅影响结构外观,更可能削弱结构承载能力,降低耐久性,威胁工程安全。裂缝一旦产生,后期修复难度大且成本高。因此,深入研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机理,探索有效的裂缝控制技术,并在工程实践中加以应用,对保障工程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一)温度应力作用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水化过程会释放大量热量,由于混凝土导热性能差,内部热量难以快速散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当温差超过一定范围时,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导致表面裂缝的产生。此外,在混凝土降温阶段,内部温度逐渐降低,产生收缩变形,而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同样会产生拉应力,可能引发贯穿裂缝。
(二)混凝土收缩变形
混凝土收缩主要包括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和自生收缩。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塑性阶段,由于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过快,混凝土表面失水收缩,而内部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无法对表面收缩提供有效约束,从而导致表面裂缝。干燥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引起体积减小。当混凝土受到外部约束或内部约束时,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就会产生裂缝。自生收缩则是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水泥石的化学收缩和物理收缩引起的,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也会对裂缝产生一定影响。
(三)施工工艺与材料因素
施工工艺不当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强度,容易引发裂缝。此外,分层浇筑时,层间间隔时间过长,新老混凝土结合不紧密,也会成为裂缝产生的隐患。
材料方面,水泥品种和用量、骨料的级配和含泥量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高水化热的水泥会加剧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水泥用量过大,不仅增加水化热,还会增大混凝土收缩。骨料级配不良、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实践
(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配合比设计上,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可有效降低水泥水化热。同时,合理控制水泥用量,通过掺加适量的粉煤灰、矿粉等矿物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这些矿物掺合料不仅能降低水化热,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例如,在某大型水坝工程中,通过掺加 30% 的粉煤灰,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降低了 10∘C 左右。
优化骨料级配,选择粒径合适、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粗骨料宜选用粒径较大、连续级配的碎石,可减少水泥浆用量;细骨料采用中砂,控制含泥量不超过 3% 。此外,根据工程需要添加适量的减水剂,在保证混凝土流动性的前提下,减少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
(二)实施温度控制措施
温度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关键环节。在混凝土浇筑前,可对骨料进行降温处理,如对碎石进行喷水降温,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在炎热天气施工时,对搅拌水进行降温,可采用加冰屑或冷水搅拌的方式,将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 25∘C 以下。
混凝土浇筑后,加强温度监测,在混凝土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度变化。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当内外温差超过 25∘C 时,采取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塑料薄膜等)、蓄水养护等方式,减少混凝土表面热量散失,缩小内外温差。同时,可采用冷却水管通水降温的方法,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循环冷水带走混凝土内部热量,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三)改进施工工艺
采用分层分段浇筑方法,合理控制浇筑厚度和速度。分层厚度一般控制在 30-50cm ,每层浇筑间隔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以内,确保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在浇筑过程中,加强振捣,避免漏振、过振,保证混凝土密实度。同时,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增强混凝土密实度,减少裂缝产生。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湿保温材料,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使混凝土在湿润环境下硬化,减少干燥收缩。对于地下工程,可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及时回填土,减少混凝土暴露时间,降低收缩裂缝的产生。
三、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工程实例分析
(一)某高层建筑底板工程
在某高层建筑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底板厚度达 2.5m ,混凝土方量较大。为控制裂缝,施工单位采用了多项技术措施。配合比设计上,选用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掺加 25% 的粉煤灰和 15% 的矿粉,同时使用高效减水剂,减少用水量。温度控制方面,对搅拌水加冰屑降温,使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 22∘C ;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通水循环降温,并实时监测温度,根据监测数据调整通水流量和时间;混凝土表面覆盖两层棉被和一层塑料薄膜进行保温养护。施工工艺上,采用分层浇筑,每层厚度40cm ,采用斜面分层法推进,确保混凝土连续浇筑。经过上述措施,该底板混凝土施工后未出现明显裂缝,达到了良好的裂缝控制效果。
(二)某大型桥梁承台工程
在某大型桥梁承台施工中,面对混凝土体量大、环境复杂的挑战,施工团队采取了系统的裂缝控制方案。配合比设计上,选用 42.5 级低水化热水泥,严格将水泥用量控制在 300kg/m3 以内,并对粗细骨料级配进行优化,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和易性,从材料源头降低水化热与收缩风险。
温控环节,施工期间对骨料采取遮阳措施,减少日照升温影响;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蓄水养护法,保持 15-20cm 蓄水深度,利用水的比热容特性调节表面温度,有效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施工工艺方面,采用分层分段浇筑技术,每层厚度控制合理,每层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二次振捣与抹压,既排除内部空隙,又增强混凝土密实度与表面抗裂性。通过多维度技术协同应用,工程竣工检测显示,承台混凝土裂缝得到有效遏制,达到预期质量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深入分析裂缝产生原因,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运用优化配合比设计、温度控制、改进施工工艺等技术措施,并结合具体工程实际灵活调整,能够有效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牛涛.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11):107-110
[2] 马 一 啸 . 建 筑 工 程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裂 缝 控 制 技 术 [J]. 居业.2024(10):25-27
[3]杨晓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01):010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