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优化措施研究
章威
浙江金澜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200
在“双碳”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和建筑业绿色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技术在发展规模和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大。与传统建筑相比较,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等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建造效率和工程质量稳定性。然而在实践中,构件运输损伤,节点连接缺乏可靠性,施工管理协同性不高等问题严重限制其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所以,深入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控制要点和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节点连接性能
装配式建筑中的节点连接是结构传力的核心,节点连接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施工中需要着重考虑连接方式和材料的适配性问题,以保证节点处于受力状态时达到有效的协同作用。从灌浆套筒精准定位,连接钢筋对中精度以及灌浆料流动度,强度和微膨胀性能的控制等各个环节均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特别是要加强对连接部位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测,利用预埋传感器这一先进技术手段对节点受力变形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节点连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从源头上杜绝结构安全隐患[1]。
(二)工艺参数动态
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繁杂而又相互联系,各种构件类型,施工环境及机械设备等因素的结合需要工艺参数具有动态调整能力。在施工之前需要基于 BIM 技术开展全流程的仿真,对工艺难点进行预判和参数优化组合;在施工期间,根据现场的具体状况,例如气温的波动、构件的偏移等,我们会适时地调整吊装的顺序、支撑系统的配置以及连接和定位的方法等关键参数。
二、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优化措施
(一)强化构配件进场检验与验收管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构配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加强其进场检验和验收管理则是质量控制工作的第一步。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基于数字技术的构配件信息追踪系统,并在构配件的生产过程中,要求制造商为每一个构配件分配独特的电子识别码,把构配件原材料信息,生产工艺参数和质量检测报告数据输入系统中,对生产源头至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信息追溯。构配件入场后,验收人员扫描电子标识码迅速得到其详细资料,与随货物同行纸质资料核对以保证资料一致准确[2]。
同时,对构配件外观质量建立严格检验标准,并对不同种类构配件外观缺陷确定判断标准,例如预制墙板表面平整度偏差和预制梁裂缝宽度约束。验收人员按照规范对构配件逐项进行检验,对有外观缺陷构配件详细记录缺陷部位、大小等情况,按缺陷程度分类处理,轻微缺陷可要求生产厂家进行修复后重新验收,严重缺陷则直接退货处理。另外还介绍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在构配件上开展抽样检测的情况,其项目涉及构配件尺寸偏差,混凝土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这几个主要指标,保证构配件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及有关规范标准。
(二)规范施工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
施工人员操作技能水平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规范施工人员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则是促进施工质量提高的重点措施。具体而言,应当一个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施工人员培训平台,该平台运用 VR 技术来模拟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实际环境,这包括构配件的吊装和安装定位等环节、将节点施工与其他关键工序联系起来,使施工人员能够在虚拟环境下反复操作实践,熟悉施工流程及操作要领,提高作业熟练度及精度。同时开发在线培训课程并邀请业内专家、资深技术人员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业视频及讲解课件进行录制,涉及构配件鉴定、搬运等方面、施工机械操作和维修,质量验收标准等等,施工人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在线学习以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理论水平。
在评价上,建立详细的操作技能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评价内容为理论知识测试与实际操作评价。理论知识考试重点考察施工人员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有关规范,标准以及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考核中,施工人员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特定构件的安装工作,并由经验丰富的评审团根据操作标准、安装的品质以及施工的效率等多个方面进行打分。对考核不合格者,有针对性地安排补考、再培训等工作,直到达到合格者方可上岗操作,以保证施工队伍操作技能的全面提高。
(三)细化装配施工工序标准化流程管控
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工序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对其标准化流程进行精细化管控,是确保施工质量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依据施工流程,编写详尽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工序标准化作业指导用书,对每一道施工工序都明确操作步骤,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安全注意事项,给施工人员以清晰准确的指导。如预制墙板在安装过程中,作业指导书要对墙板吊装方式、就位方式、临时固定措施,垂直度与平整度的调整办法及连接节点的施工工艺等作详细说明,以保证施工人员按统一标准作业[3]。
同时,制定施工工序交接制度:各工序结束时,由施工班组自行检查,经检查合格者填制工序交接单移交下一工序施工班组。收工班组收工后对前道工序施工质量做复检,若发现有质量问题及时请前道工序施工班组改正,改正后才能继续施工。通过严格工序交接制度明确每个施工班组质量责任,避免质量问题推诿扯皮。除此之外,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施工工序的实时监控与调度,并通过施工现场设置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装置实时获取施工进度,质量数据及其他信息并传送到管理平台。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平台能够时了刻解施工动态,发现工序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协调处理,保证施工工序顺利实施,施工质量稳定可控。
三、结语
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工业化转型的进程中,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关系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筑品质的提高。通过重点关注节点连接性能和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这一重点,采用加强构配件的管理、规范人员培训和细化过程控制的优化对策,既可以有效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也是促进行业标准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非.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防治[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5,38(03):67-69.
[2]黄微.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数字化预制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6):182-184.
[3]刘芳玮.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与优化策略[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