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与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融合
刘锁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450008
引言:
数字时代的迅速发展为艺术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实现艺术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涉及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两个维度,需要深入探索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机制,通过分析数字化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探讨艺术设计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模式,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这种融合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化技术融入艺术设计与非遗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
1.1.数字化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
数字化技术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的交叉融合基础之上,从本质上看,数字化处理将物理世界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通过二进制编码实现信息的存储与传输与计算,在数字化技术理论体系中,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及可视化呈现构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数字化技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重构,突破了时空限制,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在理论层面,数字化技术强调数据的系统性采集与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算法框架,实现对复杂信息的处理。
1.2.艺术设计的数字化转型理论
艺术设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理论建立在数字美学与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创意构思始终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数字技术虽然重塑了传统设计流程,但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创意表达而非取代创意思维,三维设计技术的引入让设计师能够通过立体建模与材质映射等手段,将抽象的创意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呈现,但当 AI 等智能技术介入时,也带来了设计趋同化与缺乏人文关怀等挑战。数字化设计理论强调人机协同,通过参数化设计与虚拟现实等技术扩展了设计师的创造力边界,但设计师需要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创意主体地位,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型媒介的出现,让创意表达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3.非遗文化传承的数字化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理论植根于文化遗产保护学与数字人文学科,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数字化技术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动作捕捉等手段,对非遗实物与制作工艺进行全方位记录与建档,同时运用数据库技术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系统保存文字与图像及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并利用云存储实现数字档案的异地备份与长期保存。在理论层面,数字化传承涉及文化记忆的数字化重构与传统技艺的数字化模拟与文化空间的虚拟化再现等多个维度,通过三维建模重现传统工艺场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环境,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链条,这种技术框架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重构了非遗传承的时空维度,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1]。
2.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与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融合实践
2.1.利用 3D 建模重现非遗制作工艺
三维建模技术在非遗制作工艺的数字化重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设备,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形成点云数据模型,运用逆向工程技术,将采集的数据转化为可编辑的三维模型,精确还原工艺品的几何特征与表面纹理。在建模过程中,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将传统工艺的制作规律转化为数字化参数,实现工艺流程的模块化分解与重构。结合动作捕捉技术,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操作动作序列,构建动态的工艺制作模型,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技术,模拟材质属性与光照效果,提升数字模型的真实感与艺术表现力,在教学应用中,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将复杂的工艺流程分解为易于理解的步骤,制作交互式教学课件。
2.2.应用数字媒体创新艺术设计表达
数字媒体技术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表达手段,通过数字绘画软件与数位板设备,将传统纹样元素数字化重绘,实现风格的现代转化,运用矢量图形设计工具,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构与创新,创造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视觉作品。在数字影像创作中,综合运用摄影与视频与后期制作技术,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影像语言,打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视听作品,借助程序化设计工具,开发基于传统纹样的参数化图形生成系统,探索设计的算法之美[2]。在数字装置艺术创作中,整合传感器与交互技术与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艺术体验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视觉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开发具有文化创意特色的数字艺术产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2.3.构建虚拟现实体验场景
虚拟现实技术为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三维场景建模技术,重现传统工艺的制作环境,构建虚拟的文化空间,运用Unity3D 等实时渲染引擎,实现高品质的视觉效果与流畅的交互体验。在虚拟场景中植入智能引导系统,帮助用户了解文化知识与工艺流程,通过动作识别与手势追踪技术,实现用户与虚拟对象的自然交互,模拟传统工艺的操作过程,结合多人在线技术,打造虚拟的文化交流空间,支持异地用户共同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在增强现实应用中,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文化解说与互动体验,开发基于位置服务的文化导览系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数字文化空间,突破了传统展示的局限,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
2.4.打造智能化传播平台
智能化传播平台为非遗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开辟了新渠道,通过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整合短视频与直播及社交媒体等传播形式,扩大文化影响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用户兴趣精准推送文化内容[3]。在电商平台建设中,融入区块链技术,保护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建立可信的交易环境,开发云端展示系统,支持高清文物图像的在线浏览与研究,促进文化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用户行为特征,优化内容分发策略,提升传播效果。建立文化社区平台,支持用户分享创作作品与交流心得,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圈,利用 5G 技术的高带宽特性,实现文化展演活动的实时直播与远程互动,突破地域限制,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范围。
结语
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与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融合应用,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深度结合的创新路径,从三维建模到虚拟现实,从数字媒体创作到智能传播平台,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文化传承的方式与形态。这种融合既体现在理论层面对数字化传承机制的深入探索,也反映在实践层面对创新传播模式的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不仅提供了文化保护的新型手段,更开创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范式,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视觉艺术设计课程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06):101-108.
[2]张洋.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与推广的路径探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4,(05):93-95.
[3]刘一儒.艺术设计中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作用[J].画廊,2024,(06):77-79.
刘锁,1978.1,男,汉,新疆吐鲁番,本科,研究生,中级讲师,平面设计(视传、人机)、心理健康、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