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 文明创建”推动文明单位创建与党建工作融合发展
尚菲
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治理面临协同不足、机制不畅等现实挑战,党建工作与文明单位创建的融合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方向。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基层治理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与各类社会事务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党建+文明创建”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党建引领,强化文明单位创建的内涵与实效,提升组织动员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这一模式不仅契合基层治理复杂化的发展需求,也为提升组织功能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探讨“党建 + 文明创建”的现实基础、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党建+文明创建”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意义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党建工作作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其与文明单位创建之间的协同关系成为新时代提升组织效能的重要抓手。当前,“党建+文明创建”融合发展已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为文明创建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确保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推进;另一方面,文明单位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与党建工作的目标高度契合。两者的融合不仅有助于资源统筹、机制联动,还能提升组织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中央及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调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例如,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与各类社会事务深度融合,为“党建+文明创建”的实施提供了制度支撑和实践依据。各级党组织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文明创建动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的治理需求。在此背景下,“党建
文明创建”作为一种复合型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优化运行机制,增强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不仅提升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也为文明创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融合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回应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与挑战
在“党建 + 文明创建”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与机制性障碍。这些障碍不仅影响了融合进程的深度与广度,也制约了整体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从现实情况看,融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理念认知、制度设计、资源整合及评估反馈等多个方面。在理念层面,部分基层组织对“党建+文明创建”的理解仍停留在形式上的结合,缺乏对其内在逻辑和系统协同的深刻把握。一些单位将党建工作与文明创建视为相互独立的任务体系,未能真正实现目标导向与价值取向的一致性。这种割裂思维导致两者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融合发展的整体效应。
在制度建设方面,现有政策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融合发展的需要,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框架和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尽管已有相关政策引导,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职责划分不清、责任主体不明、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使得党建与文明创建之间的联动关系缺乏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导致融合机制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落地。资源统筹与协同配置是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在这一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党建与文明创建所依托的资源往往分散在不同部门或系统中,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基层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有限,难以支撑长期、系统的融合发展需求。资源的碎片化状态限制了整体效能的发挥,也影响了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
在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上,现有的评价体系多以单项指标为主,缺乏针对融合发展成效的综合性评估标准。这种评估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党建+文明创建”的协同效应,也无法为后续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方向指引。同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使得融合工作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反应迟缓,适应能力不足。
三、优化融合机制的具体路径与实践成效
在推动“党建 + 文明创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体系是实现协同发展和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围绕这一目标,各地党组织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组织协同与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融合机制。为破解理念认知上的局限,部分地区通过加强思想引导与政策宣传,提升基层对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经验交流和示范引领等方式,强化党建引领文明创建的价值导向,促使各级组织从思想层面真正认同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为后续制度设计和实践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制度建设方面,一些单位尝试建立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明确党建与文明创建的职责边界与协作方式,推动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例如,将文明创建任务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责任链条闭环管理,确保各项任务有部署、有监督、有落实。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融合发展成效作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增强工作的导向性和约束力。资源整合是提升融合质量的重要支撑。部分基层单位通过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整合党务、政务、社会服务等多方资源,实现组织联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也增强了文明创建的实效性和持续性。通过构建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
在运行机制优化的基础上,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效逐渐显现。党建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文明创建内容更加丰富,整体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动员能力、群众凝聚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党建促创建、以创建强党建的良好局面。这种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党建 ⋅+ 文明创建”的融合机制正在由初步尝试向系统成熟阶段迈进。其在提升组织功能、增强治理效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展现出积极成效,成为新时代党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结语
“党建 + 文明创建”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已在实践中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制度完善,党建工作与文明创建逐步实现协同推进,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面对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化理念认知、优化运行机制、健全评估体系。未来,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党建与文明创建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周晓燕.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探析[J].理论探索,2023,39(4):78-85.
[2]陈志强.文明单位创建中党建融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38(6):102-108.
[3]吴志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模式探讨[J].中共党史研究,2024,40(2):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