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位一体”智慧模型
罗爱群
广东省信宜市大坡山小学 525300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和人文素养培育的奠基阶段,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然而,受制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认知水平差异大以及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的局限,部分学生难以真正沉浸于语文学习,导致兴趣不足、理解浅表、表达困难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分析与个性化服务,AI 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推动了学习方式的深层变革,助力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一、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AI 技术正全面渗透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实现精准化教学支持。AI 系统可通过分析学生在识字、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行为数据,构建个体“学习画像”,识别知识盲区与能力短板,进而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例如,在古诗词学习中,AI 可实时监测学生的背诵节奏、理解偏差与情感表达,动态调整推送内容与练习难度,真正实现“一人一策”。
其次,促进优质资源的智能整合与高效利用。教师可借助 AI 搜索引擎与推荐系统,快速获取与教学主题高度匹配的图文、音视频、虚拟现实(VR)等多媒体资源,打破时空界限,将抽象文本具象化。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与沉浸感。
最后,提升教学管理与评价效率。AI 可自动批改客观题,对主观题进行语义识别与逻辑分析,生成学情报告,减轻教师重复性劳动。同时,通过全过程数据追踪,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态评估,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沉浸式语境,激活文本感知
小学语文课文多具画面感与情感性,但文字的抽象性常使学生难以“入境”。AI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与图像生成技术,可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视听场景,帮助学生“看见”文字、“听见”情感。
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 AI 平台生成乡村全景图、动态视频与环境音效。当讲到“母鸡率领小鸡觅食”时,播放田园实景动画;当读到“纺织娘在月夜鸣叫”,背景响起虫鸣与轻柔夜风声。学生仿佛置身于乡野之中,感官被充分调动,文本中的景物与情感变得可感可触,有效促进从“感知—理解—共情”的深度阅读。
(二)整合优质资源,拓展学习边界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长期存在,AI 技术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可依托 AI 平台,智能筛选、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料,实现“精准供给”。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中,AI 可自动推送恐龙演化过程的 3D 动画、科学家讲解视频、羽毛化石高清图像等资源。系统根据“恐龙如何演化为鸟类”这一核心问题,智能匹配“羽毛起源”“飞行机制”等延伸内容,帮助学生将抽象科学概念与直观视觉信息结合,提升理解深度,激发探究兴趣,实现跨学科素养融合。
(三)构建个性化学习体系,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在语言基础、阅读速度、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教学难以兼顾。AI 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体系,能够根据学生实时表现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与任务。
以《白鹅》一课为例,AI 平台可分析学生对“姿态高傲”“步态从容”等关键词的理解程度。对理解力强的学生,推送结构化思维导图任务,提升归纳能力;对理解困难的学生,则提供关键词解释、语境还原、句子仿写等分层练习。学生可按自身节奏进行自主学习,平台实时反馈学习成效,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四)完善智能评估机制,推动教学闭环
传统评价多集中于结果性测试,缺乏过程性反馈。AI 技术可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多维记录与智能分析,构建“形成性+诊断性”评价体系。
在《黄继光》一课教学后,AI 平台可收集学生在识字、段落理解、情感把握等方面的答题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取向,生成个性化评估报告。针对学生在“人物精神品质理解”或“细节描写作用”上的薄弱点,系统自动推送微课、补全练习或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教师亦可依据整体学情数据,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三、挑战与展望
尽管 AI 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技术与人文的平衡问题。过度依赖 AI 可能导致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影响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实现。研究表明,纯 AI 授课模式下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人机协同”模式低约 18%⨀ 。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与价值观的塑造,这需要教师的温情引导与人文关怀。
二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涉及个人信息,如何在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过程中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确保数据安全,是教育信息化必须直面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未来,理想的语文教学模式应是“AI+教师”的协同共生:AI 承担知识传递、数据分析、资源推送等技术性工作,释放教师精力;教师则聚焦于情感引导、思维启发、价值观培育等高阶育人任务,实现“技术赋能、人文为本”的深度融合。
结语
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学工具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它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统一讲授”转向“个性支持”,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诊断”。通过构建“情境—资源—个性—评估”四位一体的智慧教学模型,AI 助力语文课堂走向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未来形态。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教育生态的不断优化,AI 将更深层次融入语文教育全过程,为培养具有语言力、思维力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少年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东燕.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发展策略[J]. 教书育人, 2025,(05): 72-74.
[2] 赵捷, 程丽, 郑收.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变革实证研究—以小学语文“三环六步十法”阅读教学模式建构为例[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 (35): 88-91.
[3] 罗雪. 人工智能视域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 读写算, 2024, (21): 149-151.
[4] 黄新悦, 徐婷, 孙阳. 人工智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J]. 汉字文化, 2024, (10): 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