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在高速铁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阎宝凯

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0

1 高速铁路智能运维中的 AI 应用

1.1 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高速铁路系统由动车组、轨道、信号、供电等多个子系统构成,设备运行状态直接影响运营安全与效率。传统定期检修模式存在“过修”或“欠修”问题,难以适应高密度、高负荷的运营需求。人工智能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振动、温度、电流等多源数据,结合历史维修记录与运行环境信息,AI 模型可识别设备性能退化的早期征兆。例如,在动车组牵引系统中,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能够捕捉电流波动的非线性特征,提前 72 小时预测电机轴承潜在故障,准确率可达 92% 以上。

1.2 轨道状态智能监测与评估

轨道作为列车运行的基础承载结构,其平顺性与结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主观性强,而车载式或轨旁式智能检测系统结合 AI 算法,实现了轨道状态的全天候、高精度监测。通过激光雷达与高清视觉融合感知技术,系统可实时获取轨道几何参数(如高低、轨向、轨距)及表面缺陷(如裂纹、掉块)。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图像识别算法,能够自动分类和量化轨道病害,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空间定位与趋势分析。更进一步,引入强化学习框架,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动态调整检测频率与重点区域,形成“感知—识别—评估—决策”闭环,显著提升轨道维护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1.3 接触网智能检测与维护

接触网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的核心,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列车受流质量。接触网结构复杂、暴露于户外,易受环境与机械应力影响。AI 技术在接触网检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与可见光相机,可对接触网悬挂部件进行非接触式巡检。通过构建多模态融合模型,AI 系统不仅能识别绝缘子破损、线索断股等可见缺陷,还能通过温度异常识别潜在的电气连接故障。

2 高速铁路智能调度中的 AI 应用

2.1 列车运行计划智能编制

列车运行图是高铁运营的“中枢神经”,其编制需综合考虑线路能力、客流需求、设备状态、施工安排等多重约束。传统人工编制耗时长、优化空间有限。人工智能通过引入混合整数规划与强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运行图的高效智能生成。AI 系统可将历史客流数据、节假日模式、天气影响等变量纳入模型,动态预测各区间客流密度,并据此优化列车开行方案。例如,在京沪高铁高峰时段,AI 调度模型可在 15 分钟内生成满足 98% 以上客流需求的运行图,同时减少空驶里程 12% 。该过程不仅提升了运力资源配置效率,还增强了计划的鲁棒性与适应性。

2.2 列车运行实时调整与优化

面对突发情况(如设备故障、恶劣天气、旅客滞留),传统调度响应存在滞后性。AI 驱动的实时调度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列车位置、速度、信号状态等数据,结合动态规划算法,可在秒级时间内生成最优调整方案。系统采用多智能体协同决策架构,各列车作为独立智能体,根据全局目标(如最小化延误、最大化准点率)进行局部决策与信息交互。

2.3 运输资源智能调配

高铁运营涉及动车组、乘务人员、车站设施等多类资源的协同配置。AI 通过构建资源调度优化模型,实现了跨系统、跨层级的资源高效匹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动车组周转计划模型,可综合考虑检修周期、交路长度、能源消耗等因素,生成最优套跑方案,提升动车组利用率。同时,AI 系统可预测各车站客流高峰时段,动态调整安检通道、候车区域与商业服务资源配置,提升旅客周转效率。该技术打破了传统“静态分配”模式,实现了资源调配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根本转变。

3 高速铁路安全保障中的 AI 应用

3.1 异物侵限智能监测与预警

异物侵入铁路限界是威胁高铁安全的重大隐患。传统视频监控依赖人工盯控,易出现漏判误判。AI 视觉分析技术通过部署在沿线的关键点位摄像头,结合目标检测算法(如 YOLOv7),可实时识别非法入侵人员、倒伏树木、漂浮物等风险目标。系统采用时空上下文感知机制,区分正常移动物体(如飞鸟、车辆)与潜在威胁,降低误报率。一旦检测到侵限物,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联动调度中心采取限速或停车措施。在某山区高铁线路上的应用显示,该系统将异物侵限响应时间缩短至 10 秒以内,有效避免了多起潜在事故。

3.2 自然灾害智能监测与防范

高铁线路常穿越复杂地理环境,面临地震、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AI 技术通过整合气象卫星、地质传感器、水文监测等多源数据,构建灾害风险预测模型。利用时空图卷积网络(ST-GCN),系统可模拟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提前 48 小时预警滑坡风险。在地震预警方面,AI 算法可快速解析地震波初至信号,预测震级与影响范围,并在 P 波到达前向列车发送紧急制动指令。该技术已在多条高风险线路部署,显著提升了高铁系统应对极端事件的主动防御能力。

4 高速铁路客户服务中的 AI 应用

4.1 智能客服系统

面对海量旅客咨询需求,传统人工客服难以满足即时响应要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智能客服系统,能够理解旅客多轮对话意图,提供准确的票务查询、退改签、乘车指南等服务。系统采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如 BERT)进行语义理解,并结合知识图谱实现跨场景信息关联。在复杂问题处理中,AI 可自动识别情绪倾向,适时转接人工坐席,提升服务体验。某铁路局数据显示,智能客服已承担 85% 以上的常规咨询,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3 秒。

4.2 旅客出行个性化服务

AI 通过分析旅客历史出行数据、偏好设置与实时行为,可提供个性化行程推荐与增值服务。例如,系统可根据旅客常乘线路、购票时间、座位偏好,主动推送最优购票方案;在列车上,AI 可结合行程进度与天气情况,推荐目的地餐饮与景点。此外,基于联邦学习的隐私保护机制,可在不获取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跨平台服务协同,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4.3 车站智能引导与服务

大型高铁站内导航复杂,易造成旅客迷路或拥堵。AI 驱动的智能引导系统通过室内定位、人流热力图分析与动态路径规划,为旅客提供最优进站、换乘与出站路线。系统可实时监测各通道人流密度,动态调整引导屏信息与广播提示,避免局部拥堵。在特殊旅客服务方面,AI 可识别行动不便旅客,并自动通知工作人员提供协助,体现人文关怀。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速铁路行业的深度应用,正推动其运维模式向预测化、调度体系向智能化、安全保障向主动化、客户服务向个性化方向全面升级。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与自动化执行,AI 不仅显著提升了高铁系统的运行效率、安全水平与服务品质,更重构了传统铁路运营的组织逻辑与价值创造方式。这一技术融合进程标志着高速铁路迈入以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 张江.黑龙江科学,2022(22)

[2] 智能高铁体系框架研究[J]. 何华武;朱亮;李平;郑金子.中国铁路,2019(03)

[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推动中国高铁运维快速发展[J]. 刘墨.高科技与产业化,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