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美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二十四节气实践创新路径探析

作者

周晓燕

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0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1.循背景:锚定节气文化与高校美育间的融合价值

1.1 节气文化的非遗属性与哲学内核:融合的文化根基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其非遗保护体系与哲学内涵共同构成高校美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核心基底。二十四节气于 2006 年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确立了节气文化的价值地位,为美育工作注入鲜活的非遗资源。在高校美育实践中,这些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化素材,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筑牢了 “让师生感受非遗” 实践活动的资源根基。从哲学内核维度看,节气文化以 “天人合一” 为核心,涵盖生态观、时间观与生命观,这些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更为高校美育实践提供 “从文化认知到哲学思考” 。节气哲学意义的解读、文案策划及创作思路提炼,均以这一内核为起点,确保美育实践不脱离传统文化根脉,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认知基石。

1.2 高校美育的育人目标与立德树人需求:融合的教育逻辑

新时代高校美育正从单一艺术技能传授向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三维素养培育转型,这与“立德树人” 的教育根本任务及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育人特质深度耦合。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认知自然时序的智慧结晶,兼具文化基因传承性与日常生活渗透性,通过数字媒体传播策划、视觉艺术创作实践等创新路径,可填补本土美育内容体系的结构性空白,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美育范式,夯实 “立德树人” 的文化根基。在实践模式上,高校美育需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实现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实践的转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周期性时间逻辑与实践性文化特征,可通过组织节气主题文案创作、视觉艺术设计等活动,激发师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契合 “以实践育美” 理念,为 “以美育人” 目标落地提供路径,更好地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5]。

1.3 融合的价值指向:文化自信与美育育人的双重实现

节气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本质是 “传统文化传承” 与 “高校育人” 的价值统一,其意义集中体现为双重指向。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融合推动节气文化从 “静态保护” 转向 “活态传播”,通过高校美育实践,师生成为节气文化的认知者、创作者与传播者,能有效破解城市化背景下节气文化 “认知淡化、实践断层”的困境,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关键主体力量;从育人价值层面看,融合构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综合闭环,在实践中通过 “哲学意义理解—美育素养提升—新媒体传播实践”的路径,既提升师生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能力,又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实现 “审美素养—文化自信—传播能力”的协同培育。这种双重价值的实现,让节气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成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纽带。

2.析现状:梳理节气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图景

2.1 实践载体:公众平台文案的主导性与 “策划—创作—传播”链条成型

节气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核心载体“以哲学意义为导向的全流程实践链条”通过公众号文案推广的形式呈现,实践中以二十四节气的哲学内涵为策划核心,先通过文本撰写系统解读并解构节气蕴含的中华传统生态哲学核心理念,再依托创作思路提炼明确审美表达方向,随后结合摄影创作捕捉节气物候特征、通过照片设计优化视觉呈现效果,最终形成 “文字阐释+视觉辅助” 的完整文案内容。这一载体既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限制,让师生实现对节气文化的广泛接触,又能依托平台留言、转发等互动功能收集反馈数据,以阅读量、传播率等指标评估实践效果,当前已初步达成 “非遗感知—美育传播” 的双重目标,有效服务于 “传播推广校园美育文化建设” 的现实需求,成为推动节气文化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实践依托[2]。

2.2 实践内容:哲学解读与多形式创作的聚焦性与内容架构

现有实践在内容设计上,以 “哲学意义的理解与转化” 为核心主线,构建起 “文化内涵 — 创作表达—播推广” 的递进架构。在文本内容层面,通过阐释节气文化的自然观、生命观,引导师生超越对节气 “时间符号” 的表层认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为文案策划与创作思路提炼提供坚实思想支撑;在创作内容层面,形成 “文案+摄影+设计”, 文案撰写聚焦哲学内涵的通俗化表达的多元创作体系,摄影创作聚焦节气美学特征的精准捕捉,照片设计聚焦文化符号的直观化视觉呈现,三者协同将抽象的节气哲学内涵转化为具象的美育内容,让美育内容兼具文化深度与审美价值。这种 “哲学解读+多形式创作” 的内容架构,避免节气文化陷入单纯知识科普的浅层化误区,精准契合高校美育 “文化理解支撑审美实践” 的内在逻辑,有效助力“提升师生美育素养与审美能力” 目标的实现。

2.3 实践效果:美育启蒙与文化感知的初步达成与局限

从实践成效看,节气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已实现 “基础认知—素养启蒙—文化认同” 的初步目标。在认知层面,依托公众平台文案的持续传播,师生对二十四节气的非遗属性、哲学内涵认知度显著提升,有效打破 “仅知其名、不知其义” 的认知困境;在素养层面,师生参与文案策划、撰写、摄影设计及传播的全过程,其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与新媒体传播能力得到系统锻炼,实现美育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启蒙式提升;在文化层面,师生对节气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逐步强化,开始主动参与文化传播与实践,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模式深化奠定基础。但当前实践仍存在局限,后续需针对载体单一、协同不足等问题优化,进一步推动实践效果从“初步达成”向“深度落地”迈进。

3.探难点:剖析节气文化对接高校美育的核心阻碍

3.1 载体局限:单一化文案传播削弱非遗实践的沉浸式体

当前节气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以公众平台文案为主要载体,该形式存在明显的形式与功能局限,与非遗活态传承特质、高校育人目标及 “知行合一” 教育原则的契合度不足。在体验层面,“文字+静态视觉” 的单向传播模式难以构建多感官协同的体验生态,师生无法通过具身化实践直观感知节气文化的鲜活内涵[4],且深度参与机制的缺失导致实践属性未充分彰显;在认知建构层面,单一媒介制约了对节气文化的立体化阐释,无法全面呈现其哲学内涵、民俗价值与美学特征,阻碍师生系统把握文化全貌,使美育停留在浅表认知层面;在情感培育层面,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匮乏削弱师生与节气文化的情感联结,不仅阻碍文化认同的深度内化,更不利于文化自信培育与正确价值观形塑,影响高校美育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价值引领功能。

3.2 协作短板:碎片化联动制约实践的系统性与持续性

节气文化美育实践中多主体协同存在 “碎片化” 问题,难以形成长效育人合力,制约实践的系统性与持续性。校内协作有待统筹,虽有局部协同却未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导致专业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实践内容的文化深度与技术应用水平不足;校社协作层面,校外非遗交流平台及文化机构交互性较低,未能深度融入实践环节,削弱了实践的文化支撑力;师生协作中,学生多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创新潜力受限,难以满足多元美育需求。这些碎片化问题使美育实践呈现 “阶段性、离散化” 特征,无法构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的长效机制,阻碍节气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实践向系统化、可持续化方向推进。

3.3 传播不足:浅层化运营限制实践的辐射力与赋能效果技术应用上,传播载体仍以传统的文字叙述与静态图像呈现,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足,尚未构筑沉浸式场景,多维度互动体验未激发;内容创作缺乏精准定位,未针对不同学科师生设计定制化内容,零散创作模式导致内容未形成系统脉络,难以满足多元需求;传播效能拓展受限,跨校协同与社会化传播不足,难以扩大传播半径,未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浅层化传播范式,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存在差距,难以支撑高校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美育育人工作,制约实践覆盖范围,成为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阻碍。

4.探路径:构建节气文化赋能高校美育的创新体系

4.1 载体创新:构建 “线上 + 线下” 融合的多元实践矩阵

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载体体系,构建起 “认知建构-实践体验-价值转化” 的育人闭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线上平台凭借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优势,为师生搭建起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框架,实现认知层面的初步建构;线下实践活动则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6],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参与,推动师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化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这一过程中,依据价值转化理论,师生在美育实践中逐渐将传统文化内化为个人精神素养,并外化为传承与创新的实际行动,最终达成美育实践与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度融合,以教育场域为媒介,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2 协作优化:建立 “校内 + 校外” 协同的育人机制

为保障节气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实践的系统性与持续性,需构建权责清晰、联动高效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夯实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与 “立德树人” 的实施基础。在校内,通过设立专业协会统筹各方资源,明确分工,实现学科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共享;在校外,构建共建联盟,与相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获取专业文化支撑,确保文化内涵准确传递;在师生层面,建立 “共创共享” 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策划,教师提供指导,并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师生共同创造的育人格局,契合全员育人要求。

4.3 内容深化:打造“哲思+创作+传播“三维内容体系

“哲思铸魂”,深挖节气蕴含的自然观、生命观,通过跨学科解读,让师生超越 “时间符号” 认知,筑牢文化理解根基;“创作塑形” ,将节气哲学转化为具象作品,通过文案撰写诠释节气智慧,摄影捕捉物候美学,设计提炼文化符号,形成 “文字+视觉” 的多元创作成果;“传播赋能” ,通过短视频、VR 等新媒体形式,结合跨校联动等多平台传播形式,扩大实践辐射范围[3],实现 “认知—创作—传播” 的闭环,切实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助力 “立德树人” 目标落地。

5.践闭环:基于节气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的闭环设计

5.1 内核构建:以哲学理解锚定实践方向,夯实文化根基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时间认知体系的核心范式,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时期先民对自然节律与生命秩序辩证关系的哲学化认知结晶。在高校美育实践中,这一文化符号可作为重要研究切入点,深度阐释节气文化中生态辩证法与 “时序有序、物候有节”的生命哲学思想。基于哲学内涵,对节气文化进行系统解构,有助于引导师生超越对节气习俗的现象层认知,准确把握 “应时而制”的文化实践性,有效规避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化、浅表化倾向。在此过程中,师生能够在审美体验与文化实践中深化对自然生态与人文传统共生关系的认知,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进而为高校美育与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合创新提供具有坚实学理支撑的价值坐标与方法论指引。

5.2 传播设计:以新媒体搭建“创作—传播—反馈”路径

依托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效传播闭环,需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整合内容生产、渠道运营与效果反馈全链条。在内容创作层面,构建哲学阐释与多元艺术表达相融合的复合内容体系,通过学理深度解析与多模态艺术呈现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价值传递与审美情感激发的双重功能;在传播渠道建设方面,构建差异化、层级化的传播形式,依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特征与传播规律,形成校内精准传播、社会广泛辐射、校际协同联动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在效果反馈环节,建立包含用户互动数据、传播效能指标、文化认同观测在内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最终形成 “创作-传播-反馈-优化”的动态闭环,实现美育实践效能提升与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协同推进。

5.3 育人落地:以“认知—实践—内化”完善闭环达目标

基于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的教育理念,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美育实践逻辑,需构建 “认知启蒙—实践转化—价值内化—再创新” 的全链条育人闭环。该闭环以新媒体传播形式完成文化认知建构,引导教育主体系统把握文化的哲学意蕴、本质特质与美学价值,筑牢理论认知基础,以 “撰写公众号文案推送传播”为核心,通过撰写并推送公众号文化传播文案搭建理论与应用的联结桥梁,推动认知向审美表达、传播策划与创新能力转化,凸显实践育人的靶向性价值;再借助文案成果传播效果复盘等反思性活动,促进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与精神内核内化为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与价值认同;最终建立动态优化的公众号文案资源库与实践反馈机制,激活文化生命力与教育持续性,实现文化传承、审美素养提升与价值塑造的综合目标[1],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系统化理论支撑与可操作实践路径。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高校美育的融合不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探索,更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二者融合价值的锚定、实践现状的梳理、核心阻碍的剖析,构建起 “载体创新—协作优化—内容深化” 的赋能体系,并设计基于哲学理解与新媒体传播的育人闭环,为高校美育本土化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从实践成效看,以公众平台文案为核心的传播模式已初步实现 “非遗感知—美育启蒙—文化认同” 的目标,但要真正达成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仍需突破载体单一、协作碎片化等局限,推动线上线下实践联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节气文化哲学内涵的现代转化,探索数字技术与美育实践的深度融合,让二十四节气不仅成为高校美育的优质资源,更成为培育师生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的精神纽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