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转化

作者

陈凯先

剑阁县元山小学校 628315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历史故事、传统艺术等。这些元素不仅是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民族、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也是提升其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足、教学转化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探索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类型与价值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类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涵盖多个领域。古诗词是重要组成部分,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这些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象、抒发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类元素也较为常见,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古人的智慧和品德。传统艺术元素同样丰富,如书法、绘画、剪纸等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元素也在教材中有所涉及,如《端午粽》《北京的春节》等课文,介绍了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

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语文素养提升方面,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故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传统文化元素还能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谦让和尊重他人。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策略

(一)深度文本解读,挖掘隐含元素

教师在授课时,需如敏锐的探险家,具备洞察教材文本背后深层含义的能力。以《静夜思》为例,这首诗初看只是简单描绘了李白在寂静夜晚对家乡的思念,实则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家”文化。教师可巧妙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床前明月光’能引发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这一问题如同钥匙,开启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大门。进而深入探讨“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居住之所,更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和情感的寄托。在传统观念里,家是家族传承、亲情凝聚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美好的回忆和期望。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学生不再局限于诗词表面的字词理解,而是能更全面地领悟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那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滋养,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跨学科整合,拓展元素外延

传统文化元素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恰似技艺高超的工匠,可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拓展传统文化元素的外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就像为传统文化披上绚丽的外衣。如结合古诗词进行国画创作,能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真切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以学习《山居秋暝》为例,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象绘制山水画,青山绿水、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等画面跃然纸上。学生在绘画时,需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才能将诗中的元素巧妙地组合在画面中,从而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将音乐融入诗词朗诵之中,如同为传统文化奏响美妙的乐章。选取与诗词情感相符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朗诵诗词,能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三)生活实践延伸,丰富元素体验

教师应如同智慧的领航者,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中秋节为例,在中秋节前夕组织“月圆人团圆”主题班会,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世界的大门。通过讲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学生能在想象中构建出古人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感受传统文化的神秘与浪漫。品尝月饼,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节日食品背后的团圆与祝福,月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每一口都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制作灯笼的活动,更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趣味性。学生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普通的材料变成精美的灯笼。这样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转化路径

(一)情境教学,身临其境感受文化

情境教学在传统文化元素教学中具有独特魅力。以《清明上河图》相关课文教学为例,教师不仅利用多媒体展示画卷的细腻之处,如熙熙攘攘的市集、繁忙的船只、各式各样的店铺,还配以悠扬的古筝乐,营造出一种古朴而繁华的氛围。学生在这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中,仿佛能听到商贩的叫卖声、行人的交谈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画中人物的身份、服饰特点以及背后可能的社会习俗,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宋代社会的风貌与文化的繁荣。

(二)主题活动,沉浸体验传承文化

开展主题活动是让学生沉浸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诗词之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会”“书法大赛”等主题活动。在活动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如在教室里悬挂古代书画作品,摆放传统工艺品,播放古典音乐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在“诗词之美”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朗诵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三)多元评价,激励促进文化学习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文化元素教学中应采用多元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例如,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多元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并有效转化这些元素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通过深度文本解读、跨学科整合、生活实践延伸等策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采用情境教学、主题活动、多元评价等路径实现教学转化。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娇娇,张立婷.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研究[J].新课程,2025,(23):1-4.

[2]潘美伶.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融入与实施[J].求知导刊,2024,(34):8-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