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启发式教学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晓冰

长岭县莱薰路学校 131500

一、引言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培养逻辑思维、抽象能力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然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约 60% 的学生在课堂上仅能被动回应教师提问, 30% 的学生因畏惧抽象知识而回避参与,仅有 10% 的学生能主动发起思考或质疑(《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3 年调研数据)。这种低参与度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以“引导发现”为核心,通过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该方法能针对性解决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例如,在“二次函数”教学中,通过设计“如何用函数模型优化商品定价”的探究任务,可使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升 40% (某实验中学案例)。因此,研究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路径,对提升数学课堂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理论支撑

2.1 核心内涵

启发式教学法并非单一教学技巧,而是以“学生主体”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体系。其核心特征包括:

问题导向:教师通过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维,而非直接呈现结论。例如讲解“勾股定理”时,先让学生测量不同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再追问“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平方有何关系”,逐步逼近定理本质。

思维激活: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调动多元认知,如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三角形重心的性质”,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总结规律。

差异适配: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如“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基础生解决“购物找零”问题,进阶生探究“分段计费”模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2.2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启发式教学通过提供“认知支架”(如生活实例、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经验连接。例如用“电梯运行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入一次函数,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自我决定理论:当学生感到“能力可控”“任务有意义”时,内在动机被激发。启发式教学通过设计“可达成的挑战”,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与胜任感,进而提升参与意愿。

三、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度的现状与问题

3.1 现状调研

对全国 12 所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

参与形式单一: 85% 的课堂互动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应答”,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深度参与形式占比不足 15% 。

参与层次表面化:学生回答多为“复述定义”“计算结果”等浅层内容,涉及“思路解释”“质疑改进”的深度参与仅占 5% 。

群体差异显著:成绩前 20% 的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次数,是后 20% 学生的 6 倍,学困生常因“怕出错”选择沉默。

3.2 问题根源

教学设计同质化: 70% 的教师采用“例题讲解 + 习题训练”模式,缺乏探究性任务。例如“统计图表”教学中,仅让学生绘制图表,未引导分析“数据背后的趋势”,导致参与动力不足。

抽象知识与生活脱节:学生认为“数学无用”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与生活的联系”,如“二次函数”教学若仅讲解图像性质,而非设计“投篮轨迹分析”等情境,难以激发参与兴趣。

四、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策略

4.1 情境化问题设计:从“知识灌输”到“问题探究”

生活情境嵌入: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真实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创设“校园文化墙设计”任务:“已知墙长 12 米,要围一个面积 20 平方米的矩形展区,一边靠墙,如何确定边长?”学生需通过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传统课堂提升 50% 。

认知冲突设置:用“反常识现象”引发探究欲。

4.2 多元化互动组织:从“个体应答”到“协同建构”

分层小组合作: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每组 4 人:1 名优生 +2 名中等生+1 名基础生),任务分工差异化。例如“平行四边形性质”探究中:

基础生:测量边、角数据,记录结果;

中等生:分析数据,归纳“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规律;

优生:设计“如何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性质”的方案。

这种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角色,某班级实施后,小组讨论的全员参与率从 35% 升至 82% 。

工具辅助互动:利用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例如用“雨课堂”发布“函数图像辨析”的匿名投票,学生实时反馈困惑,教师根据数据聚焦“图像平移规律”展开讲解,使针对性互动效率提升 30% 。

4.3 差异化评价激励:从“对错判断”到“成长反馈”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思维亮点”,如对“分式化简”中用“因式分解简便运算”的学生,批注“你发现了更优路径,能讲讲思路吗?”,鼓励其分享方法。

多元反馈渠道:设立“错题反思墙”,让学生标注错误原因并提出改进思路;开展“解题思路听证会”,允许学生为自己的“非常规解法”辩护,培养批判思维。

五、实践案例:以“一次函数的应用”为例

5.1 案例背景

某公办初中初二(5)班,45 名学生,数学基础中等,此前课堂发言率不足 30% 。教师以“一次函数的应用”为载体,实施启发式教学改革。

5.2 实施过程

1. 情境导入:播放“社区蔬菜店因定价不当导致滞销”的新闻,提问:“如何用数学方法找到最佳定价?”引发兴趣。

2. 分层探究:

基础任务:已知“每斤蔬菜成本 3 元,售价 元时销量为(50-2x)斤,求利润与售价的函数关系”(聚焦公式应用);

进阶任务:“若每天房租 50 元,如何定价可实现利润≥80 元?”(涉及不等式与函数结合)。

3. 互动深化:小组展示方案后,教师追问:“定价过高会导致什么问题?函数模型是否需要修正?”引导学生考虑实际情境的复杂性。

5.3 实施效果

课堂参与率从 28% 升至 75% ,其中主动提出改进建议的学生达 12 人(此前为 0);单元测试中,“函数应用题”得分率从 52% 提升至 78% ,学生能更熟练地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要点

6.1 精准把握“启发度”

避免过度引导: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判定”时,若直接提示“测量对应角是否相等”,会压缩思维空间。应改为“如何验证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让学生自主想到“测角”“量边”等方法。

及时介入困境:当学生因“思路卡壳”陷入沉默时,用“阶梯式提示”化解,如“能否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与全等有何联系?”

6.2 构建安全的课堂文化

对错误答案采用“发展性评价”,如“这个思路很有新意,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完善”,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建立“贡献积分制”,将“提出问题”“补充思路”等纳入评价,而非仅看“答案正确”,鼓励全员参与。

七、结论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驱动、差异适配、互动深化”的路径,能有效破解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度低的困境。实践表明,当教学任务与生活关联、探究过程有层次、评价方式重成长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愿显著提升,不仅能提高学业成绩,更能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未来,教师需进一步优化“启发策略”:针对抽象知识设计更多“具象化桥梁”,利用 AI 技术实现“个性化问题推送”,使启发式教学更精准、更高效,最终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乐于参与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 7 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89-195.

[2] 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M]. 李维,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86-92.

[3]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王宪钿,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