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推动作用
朱春容
武汉博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中图分类号:TU7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阶段,建材市场存在产品类型复杂化与质量水平差异显著的矛盾特征,传统检测手段逐渐显现技术局限性,难以匹配大体量复合型工程的质量监管标准。基于材料检测体系的科学化重构,通过标准检测规程的系统性量化,可精准识别材料力学参数与耐久特性等核心性能指标,对工程潜在质量风险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相关技术创新研究不仅支撑施工质量精准管控,更为工程全周期管理建立技术框架,对行业技术升级与生态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现代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创新应用
1.1 智能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
智能传感检测技术作为现代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创新手段,通过布设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建筑结构应力、变形和振动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在大型建筑结构检测领域,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创新应用实现了结构应力应变场的全方位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关键部位布设光纤传感器,可同时监测数千个测点的应变数据,为评估结构整体性能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混凝土结构检测中,智能应变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应用使结构微小变形和裂缝发展情况的监测精度达到微米级,实现了裂缝宽度和深度的实时监测。如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健康监测中,采用智能传感网络技术,布设了包括应变传感器、倾角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在内的多类型智能感器,构建了全方位的结构健康监测体系,实现了建筑结构性能的动态监测和预警。通过智能传感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现了从传统点式检测向连续动态监测的转变。
1.2 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1)超声检测法。超声检测技术是基于超声在媒质中传输时产生的反射、折射和衰减等特性来进行探测的一种技术。在遇到缺陷时,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来判断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2)回弹检测法。回弹检测方法是通过测量混凝土表层的回弹数据,利用依据回弹值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来推断其强度。回弹检测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检测。然而,受到混凝土表层状况、碳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测试精度较低。
3)射线检测法。射线检测法是利用射线(如 X 射线、γ 射线)穿透建筑物,凭借材料内部缺陷对射线的吸收、衰减差异,依据透射到材料内部的射线强度变化实现对材料内部缺陷的检测。射线检测法能够清楚显示缺陷的形状、位置及大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红外检测法。红外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物体表面温度分布与其内部结构及缺陷的对应关系来检测的技术。当建筑物内部存在缺陷时,其表面温度分布将出现异常,利用红外热成像等设备可及时发现缺陷。红外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范围广等特点,适合建筑物外墙和屋顶等结构部位的检测。
1.3 数字化检测平台的创新构建
数字化检测平台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支撑系统,通过整合各类智能检测设备和分析工具,构建了完整的质量检测信息管理体系。数字化砂浆贯入仪的研发应用体现了检测数据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该设备实现了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和导出功能,完全符合行业标准要求,通过与检测平台的无缝对接,构建了从数据采集到分析的完整数字化链条。在大型工程检测领域,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开发的数字孪生系统,集成了结构健康监测、损伤识别、风险评估等多个功能模块,实现了检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智能分析。该系统不仅能实时展示建筑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建立了一个集检测、评估、预警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平台。这些数字化平台的创新应用,推动检测工作从单一的数据采集向智能化综合管理转变。
2 现代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优化措施
2.1 筛选适用检测技术
建筑工程检测需匹配材料特性选用检测方法。以水泥检测为例:凝结时间测定需用专业设备控制试验条件以确保精度;强度评估通过规范养护标准试件后测试抗压强度;安定性检测则依据材料状态选用试饼法或雷氏法验证有效性。钢筋关键力学性能检测需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该设备通过分级加载方式模拟实际受力状态,准确获取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核心参数。同步可采用光谱分析配合显微观察技术,从元素构成和微观结构层面综合评估材料品质。近年来,科技发展催生多种新型检测手段。以无损检测为例,其具备非破坏、效率高、结果准确等特点,现已在建材检测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合理运用此类技术手段,既能提升检测工作的质量与时效性,又可有效控制检测经费支出,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2.2 完善质量检测标准体系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和革新,形成了一套与新技术、新方法相适应的标准规范体系。在检测方法标准化方面,针对数字化砂浆贯入仪等新型检测设备的应用,相关标准规范如《贯入法检测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新技术的规范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在检测流程标准化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建立了涵盖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存储的全过程标准,确保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在质量评价标准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损伤识别技术推动了建筑外立面质量评价标准的更新,使评价指标更加客观和科学。特别是在深圳等地区,已开始制定针对智能化检测的地方标准,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示范。
2.3 加强现场监督
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材料使用过程进行检测和监督,严格执行材料领用制度,可以确保材料按照施工进度和实际需求进行发放,有效避免超领、多领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尤其是在建筑材料检测中,需采用多种检测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中所用的材料质量和性能满足施技术要求。比如:可采用目测+无损检测+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材料的外观、性能、质量等全面检测。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技术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带来的变革,体现在智能传感网络实现全方位监测、无损检测技术突破传统局限、数字化平台推动管理创新等多个层面。这种推动作用使检测工作在效率、精度、范围和管理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并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发展成果,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涛.基于现代工程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4):77-79.
[2]陈国伟.现代建筑电气设备安全检测技术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4,33(09):113-115.
[3]龙江.探究建筑工程检测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华建设,2023,(07):131-133.
[4]刘迪.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3):19-21.
[5]王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要点[J].质量与市场,2022,(12):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