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刘旦剡
身份证号:3306831993****0047
引言: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钢结构工业厂房以其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可回收利用等特点,成为工业建筑的主流形式。然而,钢结构施工涉及材料复杂、工艺精细、工序繁多,任何环节的质量疏漏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以“人、机、料、法、环”为框架构建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保障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因素控制
人员是施工作业的主体,其专业能力、责任意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从以下方面强化控制:
(一)人员资质审核
钢结构施工涉及焊工、起重工、测量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焊工需取得相应焊接项目的资格证书,且证书在有效期内;起重工需具备起重机械操作资质,熟悉吊装方案及构件受力特性。施工前需核查人员资质原件,杜绝无证上岗或证书与作业内容不符的情况。
(二)培训与技术交底
施工前需针对项目特点开展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施工工艺标准、质量通病防治及安全操作规程。技术交底应层层落实,从项目经理到施工班组,确保每个作业人员明确工序要求。
(三)责任体系构建
建立“谁施工、谁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度,明确项目经理、技术员、质检员、班组长及作业人员的职责。设置质量奖惩机制,对严格执行质量要求的班组或个人予以奖励,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追究责任并整改复验。同时,推行“三检制”,确保每道工序经检验合格后再进入下道工序。
二、“机”的因素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与检测仪器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工具,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施工精度与效率。
(一)施工机械管理
钢结构施工常用机械包括起重机、焊接设备、切割设备、扭矩扳手等。需建立机械台账,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记录设备运行状态。例如,起重机械需检查吊具、钢丝绳的磨损情况,确保吊装过程中构件受力均匀,防止变形。
(二)检测仪器校准
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无损检测设备(如超声波探伤仪)、扭矩扳手等需按规定周期送专业机构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施工前需核查仪器校准证书,严禁使用过期未校准的设备。例如,钢结构安装定位时,全站仪精度直接影响构件轴线偏差,若仪器未校准,则可能导致构件安装错位,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
(三)设备适配性选择
根据施工需求选择合适型号的设备,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例如,吊装大型钢柱时需选用起重量匹配的起重机,且考虑吊装半径、臂长等参数;焊接厚钢板时需选用大功率焊机,确保焊透性符合要求。
三、“料”的因素控制
材料是钢结构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质量不合格将直接导致工程质量隐患,需从进场、存储、使用全流程控制。
(一)材料进场验收
钢结构主要材料包括钢材、高强螺栓、焊接材料等。进场时需核对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如出厂合格证、材质单),并按规范要求抽样送检。例如:钢材需检查外观质量,不得有裂纹、结疤、锈蚀等缺陷,厚度、截面尺寸偏差需符合标准;焊接材料需核对型号与设计要求一致,检查烘焙记录,确保焊接性能达标。
(二)材料存储管理
不同材料需分类存储,避免混存或变质。钢材应堆放于平整场地,下设垫木防潮,露天堆放需覆盖防雨布;高强螺栓需存于干燥环境,避免受潮生锈影响扭矩系数;焊接材料需存于专用烘干箱,按规定温度烘焙,领用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三)材料使用控制
施工中需严格按设计图纸领用材料,禁止擅自代用。
四、“法”的因素控制
“法”即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工艺标准、技术措施等,是指导施工的核心依据,需确保科学性与可行性。
(一)施工方案编制
施工前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针对关键工序(如吊装、焊接、高强螺栓连接等)制定详细流程。方案需明确质量控制要点、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例如,钢屋架吊装方案需计算吊点位置、吊装顺序,验算构件在吊装过程中的应力与变形,避免因吊装方法不当导致构件开裂。
(二)工艺标准执行
严格遵循国家规范与设计要求,制定工序质量标准。焊接工艺需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确定最佳焊接参数(如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并按评定结果指导施工;高强螺栓连接需明确紧固顺序(从中间向两端对称紧固)、初拧与终拧扭矩值,终拧后需标记并进行扭矩复拧检查;钢结构安装需控制轴线偏差、垂直度、标高误差,符合规范标准要求。
(三)技术创新与优化
结合工程实际推广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施工质量。例如,采用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提前模拟构件安装碰撞,优化施工顺序;推广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替代手工电弧焊,提高焊接效率与焊缝质量稳定性。
五、“环”的因素控制
环境因素对钢结构施工质量影响显著,需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不利环境的干扰。
(一)气候环境控制
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雨天或空气湿度大于 85% 时,禁止露天焊接作业,若需施工需搭建防雨棚并采取除湿措施;高温季节焊接需控制层间温度,避免因冷却速度过快产生焊接裂纹;大风天气禁止吊装作业,防止构件晃动导致安装偏差或安全事故;冬季施工需对焊接区域进行预热,确保焊接过程中母材不产生冷脆。
(二)现场环境管理
施工现场需合理规划,划分材料堆放区、加工区、焊接区,保持场地整洁。构件加工区需设置专用平台,确保切割、组对精度;焊接区需配备通风除尘设备,减少焊接烟尘对工人健康及焊接质量的影响;安装现场需设置临时支撑,避免构件在未固定前因外力(如风力)发生变形。
(三)周边环境协调
若施工区域临近既有建筑或道路,需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的影响,同时避免周边环境干扰施工质量。例如,临近交通要道的吊装作业需设置警示标志,协调交通管制。
六、结论
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人、机、料、法、环”为核心,构建全流程、多层次的管理体系。通过强化人员资质审核与培训、保障设备性能稳定、严格材料全周期管控、执行科学施工方法、优化施工环境条件,可有效预防质量通病,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还需结合智能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钢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精准性与效率,为工业建筑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GB50205-2020,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
[2]王洪欣.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05):167-169.
[3]李明远.基于人料机法环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J].建筑经济,2022(12):78-81.
[4]张志强.钢结构焊接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技术研究[J].工业建筑,2021(08):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