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杨树丽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一线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能直观感受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适应与职业焦虑并存
高职学生入学后普遍面临“技能学习门槛”与“学历认知落差”的双重压力。部分学生因中学阶段学习基础薄弱,对专业技能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出现上课走神、作业拖延等适应不良表现;同时,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认知偏差的影响,不少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尤其在实习阶段,容易因“理论与实践脱节”“岗位匹配度低”等问题产生自我否定,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二)人际交往与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高职学生多处于 18-22 岁的青年期,正值人际交往模式形成的关键阶段,但部分学生因成长环境(如留守经历、家庭沟通匮乏)或性格内向,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沟通障碍:有的因宿舍矛盾陷入孤立,有的因师生互动紧张回避求助,甚至出现“社交恐惧”。此外,面对学业压力、情感挫折等情境时,学生往往缺乏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容易陷入易怒、抑郁等负面情绪中。
(三)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模糊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我标签化”倾向,将“高职生”与“能力不足”“发展受限”等负面认知绑定,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这类学生往往缺乏目标感,对校园活动、技能竞赛参与度低,甚至出现“躺平”心态,而这种消极自我认知若长期得不到引导,可能演变为习得性无助,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分析
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以“育心赋能”为目标,聚焦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潜能开发。二者在高职学生培养中并非孤立存在,其融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
(一)目标融合:以“全面发展”为共同导向
思政教育追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理想信念;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在辅导员工作中,二者的目标可统一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思政目标),能增强其专业学习的内驱力,缓解职业焦虑(心理健康目标);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健康目标),则是其践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思政目标)的基础。
(二)内容融合:在“价值引领”与“心理疏导”中找到交集
思政教育内容中的“挫折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抗压能力培养”“人际关系调适”存在天然交集。例如,在讲解“工匠精神”时,可结合优秀技能人才克服技术难题的案例,既传递敬业奉献的价值观(思政内容),又引导学生学习面对挫折的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健康内容);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既能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思政内容),又能缓解因网络社交不当引发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内容)。
(三)方法融合:让“显性引导”与“隐性浸润”相辅相成
思政教育常用的理论宣讲、榜样示范等“显性方法”,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隐性方法”结合。比如,辅导员在组织“职业规划”主题班会(思政方法)时,可嵌入“SWOT 分析法”等心理工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心理健康方法);在处理学生宿舍矛盾(心理健康场景)时,可通过“换位思考”“责任担当”等价值观引导(思政方法),促进学生理解集体生活的意义,从根源上化解冲突。
三、高职院校“双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基于辅导员工作场景
结合日常管理、思想引导、危机干预等工作场景,辅导员可从以下方面推动二者融合:
(一)构建“日常渗透”机制,让融合融入点滴
主题班会设计:将“大国工匠”“劳动光荣”等思政主题与“职业兴趣探索”“抗挫折能力”等心理内容结合,例如在“我的实习故事”分享会上,既让学生讲述技能提升的收获(思政),又引导其分析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心理)。
谈心谈话技巧:在与学生沟通时,既关注其思想动态(如对“躺平”现象的看法),又关注其心理状态(如是否因压力过大产生逃避心理),通过“价值澄清+情绪疏导”的双重视角回应诉求。例如,当学生抱怨“学习没用”时,先接纳其焦虑情绪(心理),再结合行业发展案例说明技能提升的意义(思政)。
(二)打造“活动载体”平台,让融合落地生根
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技能之星”评选时,不仅表彰技术能手,更挖掘其背后克服困难、坚持钻研的故事,通过榜样的“心理韧性”感染学生(心理),同时传递“奋斗者最幸福”的价值观(思政);开展“宿舍文化节”时,以“团结互助”为主题,通过团体游戏(如“信任背摔”)增强宿舍凝聚力(心理),同时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思政)。
实践育人环节: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时,既引导学生体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思政),又通过“实践日志”记录情绪变化与应对策略,帮助其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心理)。
(三)完善“危机干预”体系,让融合协同发力
面对学生心理危机(如自杀倾向、严重人际冲突),辅导员需同时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支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绪稳定”作用:在危机初期,通过共情、倾听缓解学生极端情绪(心理干预);在情绪稳定后,结合“生命教育”“责任担当”等内容,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生命价值(思政引导);在后续跟进中,联动专业心理教师、家长、班级同学形成支持系统,既关注其心理状态恢复,又通过集体关怀强化其归属感(二者协同)。
四、结语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高职院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作为辅导员,在工作中需立足学生实际需求,从目标、内容、方法上找到二者的契合点,通过日常渗透、活动载体、危机干预等路径,将“育德”与“育心”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协同提升,为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22,(5):56-59.
[2]赵文博,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8):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