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与小学思政课的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蔡祖辉

福鼎市店下中心小学 355208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宝贵的思想理念。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小学思政课相融合,能够为小学思政课注入鲜活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一、习近平宁德故事概述

1988 年至 1990 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当地集“老、少、边、岛、贫”于一体的贫困状况,提出以“摆脱贫困”为工作主线。他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带领宁德人民打响了扶贫攻坚战役。他还创造性提出“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深入基层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习近平总书记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为当地百姓谋福祉。他还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突破口,展示出铁腕反腐的胆识和魄力。

这些故事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从带领干部群众修路引水、发展特色产业,到关心群众冷暖、解决民生难题,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展现了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些故事如同鲜活的教材,为小学思政课提供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教育素材,能够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故事场景中感悟道理、受到熏陶。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与小学思政课的融合路径

(一)故事讲授,传播领袖情怀

小学思政课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领袖的情怀与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充满了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如“三进下党”等故事,能让学生体会到领袖心系人民、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故事,可配合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正能量,培养学生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和对人民的关爱之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介绍下党乡过去贫困状况和如今发展变化的视频,然后开始讲述故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以前,宁德有个下党乡,那里非常贫困,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但是习爷爷心里一直惦记着那里的老百姓,他不辞辛劳,‘三进下党’,沿着柴刀砍出的荆棘山路去调研,现场办公,为乡亲们解决问题。”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下党乡的照片,继续说道:“你们看,习爷爷多关心老百姓呀,他就是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们是下党乡的小朋友,当时见到习爷爷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向习爷爷学习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领袖情怀。

(二)案例分析,领悟发展理念

小学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发展理念,以及推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实践案例,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发展,同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艰苦奋斗精神。

以宁德赤溪村脱贫为例,教师先介绍赤溪村过去是特困村,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想,一个很贫困的村子,要怎么才能富起来呢?”引导学生思考。接着讲述:“当时习爷爷担任宁德地委书记,他说宁德是‘弱鸟’,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只要我们有信心,肯努力,就能摆脱贫困。赤溪村的村民们听了习爷爷的话,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他们先修了路,然后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脱贫致富,现在日子过得可好了。”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赤溪村脱贫靠的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从中学到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领悟“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发展理念,明白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三)实地研学,感受发展成就

实地研学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到宁德相关地点研学,让他们亲身感受当地的发展成就,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的成果和意义。学生在实地观察、体验中,能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内心的情感,培养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组织学生到宁德的“难忘下党”主题展馆研学。出发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研学目的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如“下党乡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到达展馆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参观展馆内的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了解下党乡的脱贫历程。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老照片,以前下党乡这么穷,现在这么美,你们觉得最大的功劳是谁的?”引导学生思考。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展馆前分享感受,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以及对下党乡发展成就的体会,使学生切实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理念的实践成果。

(四)实践活动,践行使命担当

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为背景,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家乡做件事”的志愿服务活动。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为百姓办实事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呢?”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志愿服务计划,如有的小组可以选择到社区宣传环保知识,有的小组可以到养老院看望老人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活动结束后,召开分享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活动感受和体会,如“在宣传环保知识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看到养老院的老人开心,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些交流,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能为家乡、为社会做贡献,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意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是小学思政课的宝贵资源,通过以上多种融合路径,能够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能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使命担当。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故事中的育人元素,不断创新融合方式,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激励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让“弱鸟先飞”的进取精神、“滴水穿石”的坚韧品格和“四下基层”的为民情怀,成为孩子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灯塔,指引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4,(28):14-17.

[2] 王颖. 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2025,(07):129-131.

[3]许英凤.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期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探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