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土木工程中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优化与应用研究

作者

李树山

身份证号码:220822198602271318

引言:传统土木工程建设高度依赖天然砂石资源,长期大规模开采不仅导致资源日益枯竭,还引发山体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全球共识。再生混凝土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将废弃混凝土经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再生骨料用于新混凝土的配制,从而实现“变废为宝”。该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原生资源消耗,降低环境负荷,还能降低工程材料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近年来,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践,在道路基层、非结构构件乃至部分承重结构中得到尝试性应用。然而,由于再生骨料本身具有孔隙率高、表面附着水泥砂浆、强度较低等固有缺陷,导致再生混凝土普遍存在新拌性能较差、硬化后强度降低、干缩增大、抗冻抗渗等耐久性指标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优化再生混凝土的材料性能,提升其工程适用性,成为当前土木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基本性能特征

(一)再生骨料的来源与加工工艺

再生混凝土的性能首先取决于再生骨料的质量。再生骨料主要来源于建筑拆除过程中的废弃混凝土构件,经破碎、筛分、清洗等工序处理而成。破碎方式包括颚式破碎、冲击式破碎等,不同工艺影响骨料的粒形、级配与表面特性。破碎后的骨料需进行筛分以获得符合标准的粒径范围,并通过水洗或风选去除表面附着的泥粉、砂浆碎片等杂质。高质量的再生骨料应具备良好的粒形、合理的级配和较低的杂质含量,这是保证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基础。

(二)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普遍有所下降。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通常低于同配合比的天然骨料混凝土,且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提高,强度降低趋势越明显。这主要源于再生骨料本身强度较低、界面过渡区薄弱以及内部微裂缝较多。此外,再生骨料的吸水率显著高于天然骨料,导致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较差,若不进行预湿处理,易造成水灰比失准,进一步影响强度发展。

(三)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表现

耐久性是评价混凝土长期性能的重要指标。再生混凝土在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抗冻融循环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弱于普通混凝土。高吸水率使再生混凝土更易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和有害离子,加速碳化过程和钢筋锈蚀风险。同时,再生骨料与新水泥浆体之间的界面粘结较弱,易在冻融循环中产生微裂缝,降低抗冻性。干缩和徐变也普遍大于普通混凝土,增加了结构开裂的风险。因此,提升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其推广应用必须克服的关键难题。

二、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优化策略

(一)再生骨料强化处理技术

改善再生骨料自身性能是提升再生混凝土质量的根本途径。物理强化方法包括高温煅烧、微波处理等,可去除表面附着的弱砂浆层,提高骨料强度。化学强化则通过浸渍硅烷、水玻璃等溶液,在骨料表面形成致密保护层或发生化学反应增强界面。机械研磨法可改善骨料粒形,减少针片状颗粒,提高堆积密度。此外,采用多级破碎与精细筛分技术,优化再生骨料的级配,也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工作性。

(二)优化配合比设计与外加剂应用

科学的配合比设计对弥补再生混凝土性能缺陷至关重要。可通过调整水灰比、增加胶凝材料用量、优化砂率等方式改善工作性与强度。高效减水剂的使用可在降低用水量的同时保证流动性,减少孔隙率。引气剂可引入微小气泡,提高抗冻性。此外,采用预湿处理再生骨料,可有效控制其吸水行为,避免“内吸水”现象,确保水灰比稳定,提升早期强度与耐久性。

(三)矿物掺合料的协同作用

在再生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不仅能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水化热与成本,还能通过“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改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这些细颗粒可填充再生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孔隙,增强界面过渡区,提高密实度,从而显著提升强度与耐久性。特别是硅灰,其高活性可有效补偿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损失。合理选择掺合料种类与掺量,是实现性能优化的重要手段。

三、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实践与前景展望

(一)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探索

尽管再生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中的应用仍较谨慎,但在低层建筑、非主要承重构件、填充墙、楼板等部位已有成功案例。通过严格控制再生骨料质量、优化配合比并辅以结构设计调整,再生混凝土可满足相应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要求。部分试点工程表明,使用再生混凝土的结构在服役期间表现良好,未出现异常劣化现象。

(二)道路与基础设施工程的广泛应用

再生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展现出更大的应用潜力。其作为路基、基层或面层材料,对强度要求相对较低,而高吸水率反而有助于调节路面温湿度。大量城市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等项目已采用再生混凝土,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此外,在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市政设施中,再生混凝土也得到推广,有效实现了建筑废弃物的就地消纳与资源循环。

(三)非承重构件与预制产品的开发

再生混凝土特别适用于制作非承重预制构件,如砌块、花坛、路缘石、隔音板等。这类产品对材料性能要求适中,且外形规整,便于质量控制。通过模具成型与养护,可生产出外观规整、性能稳定的再生混凝土制品,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与城市公共空间,既环保又具美观价值。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再生混凝土的未来发展需在技术、标准与政策层面协同推进。应加强基础研究,深化对再生混凝土长期性能演变规律的认识;制定统一的再生骨料与再生混凝土产品标准,规范生产与应用;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与追溯体系,增强市场信心。同时,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绿色认证、强制使用比例等,引导建筑企业优先采用再生混凝土。通过多方努力,推动再生混凝土从“试点应用”走向“规模化、常态化”发展,为土木工程的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结论

再生混凝土作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核心技术,是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其在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但通过再生骨料强化、配合比优化、外加剂与矿物掺合料应用等综合技术手段,可显著提升其综合性能,满足多种工程场景的需求。在道路工程、非承重构件及部分结构工程中的实践表明,再生混凝土具备良好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环境效益。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建设与政策引导,突破应用瓶颈,推动再生混凝土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应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壮壮,冉帅.土木工程中组合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3(9):2219-2220.

DOI:10.12277/j.issn.1005-0043.2021.09.1108.

[2]张蓉,崔云鹏,赵硕.再生混凝土在装配式建筑中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J].混凝土,2024(12):196-201.

[3]叶焕韩意马露."双碳"背景下绿色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4(2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