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共享经济平台中社会偏好对用户合作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

作者

李丹阳

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 719300

引言:

共享经济通过技术手段整合闲置资源,构建了“去中心化”的服务交易模式。在此模式下,用户间的信任与合作成为平台运作的关键因素。本文尝试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切入,研究社会偏好如何通过特定心理和制度机制影响用户的合作选择,旨在为共享经济平台建立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用户合作生态提供理论支持。

一、社会偏好理论与共享经济合作行为基础

1.1 社会偏好:驱动用户合作的心理基因

在传统经济学中,人被设定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发现,人类行为中常常包含“社会偏好”成分,即个体在决策时不仅考虑自己的得失,还关注他人的利益、公平性以及互动关系。社会偏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利他偏好——愿意牺牲自身利益以帮助他人;互惠偏好——倾向于回报善意并惩罚恶意;公平偏好—在资源分配中追求相对公平。正是这些心理驱动,使得在缺乏合同约束的场景中,人们仍有可能基于信念和感知进行合作,推动了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

1.2 合作模式的信任基础:共享平台的新型关系结构

共享经济平台如滴滴出行、Airbnb、闲鱼等,为陌生人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但其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低强制性、非契约保障的合作结构。在此环境中,用户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平台规则之外的信任基础之上。例如,在网约车场景中,司机与乘客之间缺乏事先接触和长期绑定,但若双方都基于一定程度的信任或良好预期,合作关系便可顺利达成。因此,相比传统雇佣或交易关系,共享经济中的合作更依赖社会偏好所衍生出的互信感与责任感。

1.3 从内在动机到行为选择:社会偏好如何促成合作

个体为何愿意在没有明确收益保障的情况下协作?这背后往往源于社会偏好在潜意识中的主导作用。用户可能出于希望获得良好评价、回馈社会、形成正向人际关系等非功利动机,参与共享平台的合作。例如,有用户在社区拼单平台中主动分享团购信息并承担收货责任,并非因为获得报酬,而是追求邻里关系的和谐或内心的成就感。这类动机体现了社会偏好对合作行为的驱动效应,也为平台设计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社会偏好影响用户合作的中介机制分析

2.1 信任作为连接社会偏好与合作行为的桥梁

在共享经济平台上,用户之间大多是陌生人,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纽带。因此,信任成为实现合作行为的关键桥梁。社会偏好通过增强用户之间的信任倾向,推动双方愿意承担合作风险。例如,一个具备利他或公平偏好的用户,往往更愿意主动相信他人的善意,从而提高合作的起始可能性。信任感的建立可依赖多种路径,如平台提供的身份验证、历史交易记录、第三方评价等。评价信任水平的指标可包括初始信任意愿、合作满意度、风险容忍度等。当信任建立后,即便面对信息不对称或收益不确定的环境,合作也更容易发生。

2.2 互惠期望决定合作关系能否持续

互惠是社会偏好中最具互动性的成分,既包括正向互惠,即“你帮我、我也帮你”;也包含负向互惠,即“你欺骗我、我将惩罚你”。在共享经济平台中,用户的互惠期望对合作能否持续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一次良好的合作体验激发出用户的正向互惠心理,那么他们更可能继续参与、推荐他人,甚至在没有报酬的前提下重复提供帮助。相反,若用户在合作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或欺骗行为,其负向互惠心理将使其选择抵制合作或退出平台。因此,平台在设计规则时应注重构建双向正反馈机制,使互惠关系得以正向循环,从而稳固用户的长期参与度。

2.3 声誉系统的放大与规训作用

平台中的声誉机制,如评分系统、评论区、等级标签等,是社会偏好作用的“扩音器”。当用户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记录、评价并公开展示时,其合作行为会受到外部监督,利他、公平等社会偏好将更明显地体现在行动上。例如,一位司机为了维护五星评分,可能会更有礼貌、更守时;一位房东为了获得优质评论,可能会超出协议提供额外服务。这种声誉激励一方面强化了社会偏好者的行为表达,另一方面也对不良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平台借助声誉系统,有效引导用户在制度“看不见的手”之外,以内在偏好为基础形成稳定的合作规范。

三、实证研究与路径建模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为深入探究社会偏好通过中介机制影响用户合作行为的路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一手数据。调查对象主要为有过共享经济平台使用经历的用户,涵盖出行(如滴滴)、住宿(如 Airbnb)、服务外包(如猪八戒网)等多个平台类型。问卷设计遵循结构化原则,分为五大部分:社会偏好倾向(利他、互惠、公平维度)、信任水平、互惠期望、声誉认知与用户合作意愿。所有变量采用 Likert 五级量表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选择,确保量化可比性。为提升样本质量,问卷回收过程中剔除无效与逻辑矛盾样本,最终纳入有效样本共计 486 份。

3.2 路径模型构建与假设检验

在变量数据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以检验社会偏好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路径及其间接机制。模型包含四类变量:自变量为“社会偏好水平”,中介变量包括“信任感”“互惠期望”“声誉感知”,因变量为“合作行为意愿”。基于前文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H1:社会偏好正向影响信任;H2:社会偏好正向影响互惠期望;H3:社会偏好正向影响声誉感知;H4:三类中介变量分别正向影响合作行为意愿;H5:社会偏好对合作行为的影响通过中介机制间接实现。模型使用 AMOS 与 SPSS 联合分析,确保路径估计的科学性与显著性检验的准确性。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

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各路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支持全部假设。其中,社会偏好对信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68,对互惠期望为 0.57,对声誉感知为 0.62,均表现出较强正向影响。同时,三类中介变量对合作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也显著,信任(0.54)与声誉(0.49)影响较大,互惠略低(0.35),但仍具解释力。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社会偏好对合作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完全依赖于中介机制实现。这一发现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心理—机制—行为”路径模式,也提示共享平台若能从信任构建、互惠激励与声誉强化三方面着力,将有效激活用户内在合作动机,提升平台粘性与用户留存率。

结语:

在共享经济平台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用户之间的合作行为不仅受经济激励驱动,更深受社会偏好的潜在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系统探讨了社会偏好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路径,明确信任、互惠期望与声誉机制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社会偏好并非直接促成合作,而是通过激发用户的信任感、增强互惠心理、借助声誉激励,间接推动合作意愿的提升。这一结果为平台优化制度设计、构建良性用户关系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方向。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不同平台场景,细化模型变量,以提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共享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琪锋.数据挖掘在大健康共享经济云平台中的应用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3):151.DOI:10.20109/j.cnki.etse.2019.03.130.

[2]翟泽瀚.共享经济背景下C民宿平台公司融资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22.DOI:10.27034/d.cnki.ggxiu.2022.002564.

[3]周密,吴书慧,郭文杰.在线知识社区中社会网络结构对用户创意质量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04):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