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MRI成像技术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应用及意义
李璐瑶
平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浙江温州平阳 325401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应用多模态MRI成像技术诊断的意义。方法:在平阳县人民医院2014.05-2022.07期间,从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中选取289例进行研究,对患者展开多模态MRI成像技术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MVI的诊断效果及诊断效能。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EMVI阳性110例、阴性179例,多模态MRI诊断EMVI阳性占130例、阴性占159例,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多模态MRI诊断符合率79.23%(229/289)、敏感性81.81%(90/110)、特异性77.65%(139/179);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44,(p<0.05)。结论:多模态MRI成像技术,用于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效果准确,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性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模态MRI成像技术;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
直肠癌作为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一旦发病,患者临床表现出腹痛、便血等症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诱发全身症状,如疲乏等,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常情况下,当患者的肿瘤突破固有的肌层,且对固有肌层之外的血管形成侵犯,出现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以此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所以临床要予以早期准确诊断,展开肿瘤侵袭程度的鉴别,进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如今,多模态MRI成像技术的诊断,其空间分辨率及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实现对患者的多角度与全方位的成像扫描,从而全面评估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情况,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1]。为此,本文主要研究近年本院收治的289例直肠癌患者,旨在探讨应用多模态MRI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平阳县人民医院在2014.05-2022.07这段时间,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共计289例用作研究对象,均实施多模态MRI成像技术诊断,其中男性患者占199例、女性患者占90例,年龄范围在36岁-95岁区间,平均(67.11±8.69)岁。医院伦理委员会针对研究项目已经给予批准且监督。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直肠癌的诊断标准;临床伴有腹痛、血便等症状,且在触诊下,可扪及下腹部包块;经粪便隐血试验检查结果呈阳性;患者及其家属全部知晓研究,自愿配合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绝对磁共振禁忌症;术前接受了直肠癌相关治疗者;病理未有EMVI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类障碍疾病;既往肠道手术史;严重传染性疾病;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病变;接受放化疗;临床资料不完整等患者。
1.2方法
入选患者均实行多模态MRI成像技术诊断:采用美国GE SIGNA 1.5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体部相阵控线圈,扫描参数:矢状面、轴面、冠状面T2WI加权成像,对患者进行常规序列、DWI(弥散加权成像)、T2WI(T2加权成像)、DCE(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参数设置:重复时间(TR)4000ms,回波时间(TE)130ms,回波链长度19,层厚4mm,层间距为0mm,视野(FOV)26cm×26cm,激励次数 (NEX) 为4,矩阵 288×244 轴面T1WI加权成像:TR600ms,TE为最小值,ETL 为2,层厚4mm,层间距为0mm,FOV26cm×26cm,NEX为4,矩阵288×244。斜横断面T2WI:TR3800mm, TE102mm, ETL为16, 层厚3mm, 层间距为0mm,FOV16cm×16cm,NEX为4,矩阵 256×256。 DWI(b=800s/mm2):TR4000ms,TE为最小值,层厚4mm,层间距为0mm,FOV35cm×35cm,NEX为6,矩阵256×256。扫描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矢状面T2WI、轴面T1WI和T2WI行全盆腔扫描,包括乙状结肠至肛门;冠状面和与病灶段肠壁垂直的斜轴位T2WI,包全病灶,并在检查前对患者做好灌肠处理,将其直肠内容物充分排空。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钆喷酸葡胺,剂量为 0.2mmol/kg,流量为 4ml/s。增强扫描采用LAVA序列。整个扫描时间持续30-40min[2]。
当患者扫描完成后,由2名影像学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分析MRI图像后统一意见获取诊断结果,并根据直肠肿瘤的位置、邻近肿瘤轴位的血管及受累等情况,依照MRI-EMVI分级评分量表,即0-4分进行评估,0-2分即阴性,说明不存在壁外血管侵犯;3-4分即阳性,提示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3]。
1.3观察指标
准确记录临床诊断的阳性、阴性情况,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1.4统计学分析
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数据运用SPSS 25.0,对比计量资料以t检验,(x±s)表示,对比计数资料以X2检验,(n,%)率作为描述,统计意义以p<0.05为差异。
2.结果
2.1直肠癌EMVI诊断结果
手术病理检查显示EMVI阳性110例、阴性179例,多模态MRI诊断EMVI阳性占130例、阴性占159例,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多模态MRI诊断符合率79.23%(229/289)、敏感性81.81%(90/110)、特异性77.65%(139/179);多模态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44,(p<0.05);详见下表1所示数据。
3.讨论
直肠癌壁外血管侵属于一种肿瘤细胞浸润现象,通常阳性患者易于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为此可作为判断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节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进而为后续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客观且准确的依据。
目前,在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多模态MRI成像技术在临床广泛运用,主要是咋单一的MRI检查中,以不同的成像参数、脉冲序列或者后处理技术,获取多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包括DWI、T2WI、DCE等等。所以将其用于诊断直肠癌EMVI,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清晰的呈现出肿瘤的侵犯范围及直肠壁的各层结构,全面了解患者的淋巴结情况等,加之空间的高分辨率特点,利用T2WI扫描可多方位观察直肠周围血管的走行情况、管腔内的肿瘤信号,以此鉴别EMVI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全面且准确的信息[4]。本文研究数据显示,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多模态MRI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多模态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44,(p<0.05),由此说明,多模态MRI成像技术对直肠癌EMVI的诊断具有指导性意义。
综上所述,在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中,临床应用多模态MRI成像技术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与敏感性,可为临床评估直肠癌EMVI程度提供客观依据,以此用于指导后续的治疗工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佳芮,纪清源,李宏亮.HRMRI联合IVIM-DWI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4,22(09):143-145.
[2]杨振兴,张宇琦,刘挨师,吴慧,赵磊,高伟,施琳,郝粉娥.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24,33(01):42-48.
[3]章俊,张海青,余兵,沈倩丽,赵慧,李君君.基于临床因素-MRI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影像组学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效能[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3,46(06):1043-1049.
[4]杨彦松,沈月红,张益飞,李月玥,郑桂华.T2WI评分系统结合增强序列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05):809-812.
课题名称:多模态MRI成像技术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应用及意义;编号:Y2024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