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无缝隙全程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SCHFI评分影响观察
吕琴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诊断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显著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的统计报告,2020 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达到了 1930 万例,其中结直肠癌新发病有 180 万例,位居全部新发病例的第三位,这一现象凸显了结直肠癌对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 。结直肠癌患者身心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且自我护理能力较差,需为其提供科学、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无缝隙全程护理得到了临床的应用,此种护理模式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够予以患者连续、全面的护理服务,有助于减轻机体癌因性疲乏程度 。基于上述内容,本文选择90 例结直肠癌患者开展分析,汇总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方便抽样法作为分组依据,将本院治疗的 90 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成两组,包括45 例试验组、45 例对比组。试验组男/女 =25/20 例;病程区间为 2-9(5.50±0.64 )个月;年龄区间为33-79( 56.00±2.93 )岁。对比组男/女 =27/18 例;病程区间为3-8( 5.50±0.75 )个月;年龄区间为 35-77( 49.50±2.64 )岁。相关信息均采用SPSS23.0 软件分析,结果显示P >0.05 ,研究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满足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入组患者诊疗资料齐全;患者对研究目的、过程均知情同意;患者视听功能正常,可自主填写问卷表。
排除标准: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感染或传染性病变
1.2 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强化切口敷料的护理,讲解结直肠癌发的相关知识,干预期间关注患者饮食、心理状况。
试验组术后采取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无缝隙全程护理,具体为:(1)构建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无缝隙全程护理小组。由医院主治医生、营养师、护士长、护理人员共同组建健康教育小组,组内成员创建微信群聊,实现信息共享。小组成员全面学习无缝隙全程护理、结直肠癌相关知识,确保良好掌握相关护理技能,促进护理能力提升。(2)个性化护理计划。患者入院后对其病情、心理状态、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社会支持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短期和长期护理目标,确保患者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3)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疾病知识,通过面对面的讲解、发放资料和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疗过程、术后恢复及自我护理的重要性。(4)心理护理。护理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行为、语言,倾听其担忧情绪并予以正当回应,通过积极倾听与共情,帮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对患者不良情绪表示肯定,使其正确认识不良情绪并学习积极应对的措施,鼓励患者参与支持小组或与其他经历相似情况的患者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教授患者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放松训练、深呼吸、正念冥想等,帮助有效管理焦虑、紧张情绪。(5)饮食护理。结合患者体重、病情、营养状况、日常喜好制定饮食计划,保证均衡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和营养状态,以便及时调整饮食方案。(6)出院指导。予以患者系统、高质量的出院指导,叮嘱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定期复查的意义,同时在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予以持续性的护理指导。
1.3 观察指标
(1)自我护理指数。持续对患者进行 3 个月的护理干预,评估SCHFI分值,内容涉及维持、管理、信心三个方面,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呈正比。(2)癌因性疲乏程度。护理 3 个月后评估患者CFS分值,内容涉及情感疲乏、认知疲乏、躯体疲乏,分值越高,癌因性疲乏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23.0 软件综合处理、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P<0.05 证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自我护理指数评估
试验组 SCHFI 分值更高,差异与对比组间有价值(P<0.05)。见表 1。
表 1:自我护理指数评估( ∇X±∇S ,分)

2.2 癌因性疲乏程度评估
试验组 CFS 分值更低,差异与对比组间有价值(P<0.05)。见表 1。
表 2:癌因性疲乏程度评估( X±s ,分)

3 讨论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临床发生率显著升高,且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研究显示结直肠癌常见于 50 岁以上的群体,疾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发病后表现为黑便、便血、腹胀、便秘、体重减轻等,晚期可转移至肝脏、肺、腹膜等,故加强患者诊疗、护理干预的意义显著[3]。
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无缝隙全程护理是一种综合的护理管理方法,旨在确保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获得连续、协调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此种模式强调多学科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促进护理质量与效率提升。基于结直肠癌患者特点,通过为其提供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无缝隙全程护理,能够予以患者多维度的评估,如肿瘤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干预期间各项护理措施可无缝衔接,避免了护理中断情况,可促进患者自护能力提升,进而减轻癌因性疲乏程度。
综上所述,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开展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无缝隙全程护理后,能够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可促进自我护理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韩雪静.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生活质量恢复进程及并发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4,53(22):1728-1732.
[2]刘兵薇,周昆明,马冬.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过程 中 应 用 全 流 程 无 缝 隙 护 理 的 效 果 [J]. 中 国 药 物 滥 用 防 治 杂志,2024,30(04):762-765.
[3]吴袁.多团队协同延续护理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3,30(10):91-95.
作者简介:姓名:吕琴,性别:女,出生年月:1972-12,籍贯:河南省新县,民族:汉族,学历:本科,科室:结直肠肿瘤中心,目前职称:主管护师,主要工作方向:护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