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朱丽萍
江苏·扬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需以真实问题为锚点,借助动态软件实现抽象关系的可视化,激发学生数学建模的内驱力;进而在最近发展区内分层推进“情境感知—模型建构—批判迁移”的探究闭环,嵌入变量关系矩阵等认知工具,引导学生经历策略选择与推理验证的完整思维历程;最后深化过程性评价,利用思维记录单追踪决策依据,通过对比模型偏差与策略辩论,促使学生反思数学应用的边界与创新方向,实现从解题技能向建模思想、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素养跃迁。
一 创设真实性情境,激活数学建模内驱力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锚定于学生可感可知的现实世界,通过精心创设具有认知挑战性和情感共鸣性的真实性情境,从根本上激活学生运用数学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为高阶的数学建模思维奠定坚实基础。这种“真实性”并非仅是点缀,而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它要求教师敏锐捕捉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发展脉搏的交汇点。
实施的首要策略在于建立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强关联。摒弃生硬编造或脱离学生认知范围的问题,转而挖掘那些能引发学生“这确实有用”感叹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函数最值时,与其孤立求解二次函数顶点,不如引入“快递包装优化”情境:给定固定尺寸的纸板,如何裁剪折叠使其容积最大?学生需将实际问题抽象为长、宽、高变量与容积函数的数学模型,求解最值的过程立刻拥有了为物流降本增效的现实意义。
其次,情境的真实性需拓展至跨学科融合的视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力量在于解释和预测其他领域现象。在教授三角函数时,可以结合物理声学,提供真实乐器(如音叉)或软件生成的声波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波形图,建立振幅、频率、相位与声音响度、音高、音色的函数关系模型。学生不仅理解了正弦型函数的参数意义,更体验到数学是解码物理世界规律的语言。
再者,技术赋能是提升情境真实感和降低建模门槛的关键杠杆。利用GeoGebra、Desmos等动态数学软件,能将抽象关系具象化、动态化。例如,在理解导数几何意义时,动态演示汽车速度仪表盘读数与位移-时间函数图像上某点切线斜率实时联动的过程,将“瞬时变化率”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视觉直观。
总之,创设真实性情境是激活学生数学建模内驱力的基石。它要求教师以生活为源、以跨学科为桥、以技术为翼,将数学知识巧妙地编织进学生关心或好奇的现实图景中。
二 设计阶梯式任务链,引导策略化探究过程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情境的真实性激发兴趣,更关键的是在情境展开过程中,如何科学设计阶梯式任务链,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学生认知能力可逐步攀登的阶梯,引导他们经历从模糊感知到清晰建模、从策略模仿到自主应用的完整思维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高阶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质性生长。
实施阶梯式任务链的核心,在于构建清晰的认知进阶路径。一个典型的情境往往包含多层次的数学抽象与应用。例如,在探究城市热岛效应时,教师不能直接抛出“建立热岛强度预测模型”的复杂要求。
有效的做法是设计分层任务:第一步,情境感知与数据初探——提供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地表温度实测数据表,引导学生绘制温度-时间散点图,观察周期性变化与区域差异,直观感知核心变量及其潜在关系。这阶段可借助简单绘图工具降低门槛。第二步,模型选择与变量精炼——聚焦某一区域数据,提出支架问题:“温度随时间变化是否呈现特定规律?尝试用学过的函数类型初步拟合,观察残差分布”,引导学生基于数据特征筛选模型,并抽象出振幅、周期、相位等关键参数。第三步,参数求解与模型验证——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或软件拟合工具,指导学生推导具体函数表达式,并计算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评估模型可靠性。第四步,模型迁移与批判拓展——挑战学生:“若考虑绿地覆盖率对温度的影响,如何在模型中引入新变量?若遇极端天气,模型预测失效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其思考模型的边界条件与优化方向。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的阶梯式任务链要求教师化身认知路径的规划师,以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为蓝图,用分层目标铺设阶梯,用认知工具搭建扶手,用协作分工整合力量,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征途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模型构建、批判创新的完整策略链条。
三 深化反思性评价,促进数学化思维升华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通过真实任务激发探究热情,更在于引导学生对数学思维过程本身进行持续反思与淬炼,使碎片化的解题经验升华为可迁移的数学思想。这一目标的实现,亟需超越传统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构建贯穿始终的反思性评价体系,最终促成数学化思维从工具性应用向批判性创新的本质跃迁。
反思性评价的根基在于对思维轨迹的精细化追踪。教师需设计结构化工具,引导学生将内隐的决策过程外显化。例如在概率统计的“彩票中奖率分析”项目中,学生利用组合数公式计算双色球头奖概率后,教师发放“思维记录单”,要求标注关键判断点:“为何选用组合而非排列计算?”“若规则改为可重复选号,公式如何调整?”“理论概率 1/1772 万与现实频现大奖的矛盾如何解释?”。这种记录迫使学生在数据运算中暂停,审视自身对随机性、小概率事件本质的理解。
深化反思的关键在于创设双重对照机制:数学预测与现实世界的偏差分析、不同策略的效能比较。前者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边界与生命力。
如学习指数函数时,学生基于历史数据建立“新能源汽车电池容量衰减模型”预测使用五年后剩余容量。教师组织实地检测在用车辆电池数据,当发现实际衰减曲线因使用习惯差异显著偏离理论模型时,及时开展偏差研讨会:“温度波动对参数的潜在影响如何量化?”“个体驾驶行为差异是否构成随机扰动?”学生通过残差分析和变量控制讨论,切身感受到数学模型的解释力与局限性,这种基于真实反差的反思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培养科学建模的敬畏心。
由此可见,反思性评价是情境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画龙点睛”之笔。它通过追踪思维痕迹使认知过程可视化,利用双重对照磨砺批判性眼光,依托成果转化催生创造性重构,在“实践—反思—超越”的螺旋中不断淬炼学生的数学化思维能力。当学生学会以数学家的方式追问、质疑与创新,情境教学便超越了知识应用的层面,真正成为孕育科学理性与探索精神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