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械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查国华
身份证号码:362334198010245918
引言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机械制造作为关键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综合实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并在机械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精华,为机械制造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推动其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1 机电一体化技术阐述
该技术是对多种高新技术的统称,涉及范围较广,涵盖了信息集成、计算机、电子科技、通信传感等众多先进技术领域。该技术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有效规避各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可能产生的冲突与矛盾。机电一体化技术整合各类不同工作系统,需要相关人员详细分析各类技术系统的实际情况和应用要点,进行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其应用价值。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相关人员应基于实际工作需求,分析机械设计制造的标准规定,保障工作开展的合理规范性,进而提高机械的使用性能,有力推动机械设计制造朝着科技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2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2.1 复杂零件加工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复杂零件加工方面的应用既广泛又至关重要。因刀具路径和机床结构,传统机械加工受限,难以达成对复杂曲面、精细细节的高精度加工。数控技术借助多轴联动功能,冲破了这一阻碍,多轴数控机床可让 X、Y、Z 三个直线轴与多个旋转轴协同动作,让刀具可从多个角度与方向对工件进行切削,顺应复杂曲面加工的需求。这既提升了零件加工的精度水平,同时极大地维持了零件的几何一致性及表面质量。此外,高精度伺服驱动及先进反馈传感器被机电一体化数控系统所结合,实现闭环式调节,实时调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参数,让加工过程稳定性得以进一步增强。复杂零件加工一般需经历多次换刀和多工序配合,数控技术借助自动换刀系统以及优化后的加工程序,极大程度缩减加工时长,减少人为操作造成的差错,增强生产成效。数控技术也能实现刀具轨迹仿真与误差补偿技术支持,可在加工未进行时进行虚拟的模拟,预防加工过程潜在的误差和碰撞风险,增强工艺设计科学性以及安全系数。依靠多轴联动及智能控制的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实现了传统加工技术难以达到的复杂零件高效精确制造水平,引领机械制造业朝着高端及智能化迈进。
2.2 柔性制造
伴随制造业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演进,柔性制造系统(FMS)变成提升生产适应性的关键技术手段,而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是其核心的支撑根基。柔性制造系统突出对市场变化的迅速反应,可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这对生产设备的切换速度以及加工程序的灵活程度提出更高标准。数控设备借助快速换刀系统达成多种刀具的自动转换,与灵活的加工程序调整相配合,极大地减少了设备调试时间与生产准备的时长。机电一体化数控系统可按照不同零件的加工需要,自主选定最合适的加工路径及刀具,实现多样化零件的高效加工产出,防止传统设备不断替换和人工介入引发的低效与误差。此外,数控系统支持开展远程编程与在线修改工作,操作人员能根据生产任务迅速调整加工的参数,实现生产作业的动态掌控。凭借与自动化搬运系统、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结合,柔性制造系统实现生产线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管理,作为关键加工核心的是数控设备,维持了产品加工质量及生产效率。采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使得制造企业可在保障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对生产节奏与产品结构的快速调校,增强市场竞争水平和运营的灵活性
2.3 动力部件
在现代化装备制造体系中,生产装置的能量消耗特性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效能。设备在持续作业时产生的无效能耗问题尤为突出,尽管新型驱动技术已逐步改善能量转换效率,但系统整体仍存在显著的功率损耗现象。这种能量利用率的瓶颈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持续提升,促使行业将能效优化作为技术革新的核心方向。而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智能感知与动态补偿机制重构动力传输网络,有效提升能量传递链路的综合效能。以典型流体传动系统为例,传统液压系统受制于介质黏滞效应与压力波动,其有效功转换率存在先天局限。引入机电耦合调控技术后,依托自适应控制算法与功率匹配装置,可实时优化执行机构的工况参数,使系统始终维持在最优状态。此外,智能诊断系统的深度集成将动力系统维护带入预测性管理阶段。通过振动频谱分析与热成像技术的融合应用,控制系统可提前识别轴承磨损、润滑失效等潜在故障,在系统对故障进行诊断之后会立即向工作人员发出警报,进而为设备的维护提供有效指导,避免了设备异常运行带来的能源消耗。
2.4 智能机器人的集成应用
智能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高度集成的创新产物,它涵盖了仿真模拟、传感器数据融合、精密机械等多个核心领域,是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装备。在现代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模仿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有效甄别和整合系统中的海量信息,并根据实时变化的生产条件灵活调整作业方案。它们不仅能将工人从繁重、重复甚至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这对于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生产场景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现代智能机器人具备强大的学习和进化能力,可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自身行为,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制造需求。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引入机电一体化系统已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优化、故障预测和诊断,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设备的故障发生时间,提前进行维护,减少设备停机时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加工工艺参数,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未来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更加注重人机协作,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自然交互和协同工作。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手势、语音等方式与机器进行沟通,机器能够理解操作人员的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例如,在一些危险或复杂的生产环境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同时机器人能够实时反馈现场信息,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中合理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对设计制造流程进行优化。通过将多学科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提升了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推动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不同类型的分析,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普及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汪岑楼.智能传感器技术及其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时代汽车,2023(5):151-153.
[2]李佳楠,康建坤,冯贺川,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3(3):23-25.
[3]杨亚莉.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1):262-263.
[4]王惠.机电一体化视角下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今日自动化,2024(10):15-16,165.
[5]吴昊,倪震.智能化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装配过程优化中的应用[J].电脑采购,2024(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