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作者

陈宇

临沭县水利局 山东省临沂市 276700

摘要: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基础处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论文围绕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展开研究,阐述软土地基特性及处理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置换法、排水固结法、深层搅拌法、强夯法等多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其原理、适用条件、施工工艺及优缺点。最后对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提供技术参考,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国家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洪抗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地基是水利工程的基础,而软土地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较为常见。因此,选择合适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对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增强地基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有助于保障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行,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软土地基的特性及处理的重要性

1.1软土地基的特性

高含水量:软土通常含有大量的水分,其含水量一般高于液限,甚至可达液限的数倍。高含水量使得软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土体处于软塑或流塑状态,地基承载能力差。

低强度:由于软土的颗粒细小、结构松散且含水量高,其抗剪强度极低,地基承载力难以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要求。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建筑物倾斜、倒塌。

低透水性:软土的透水性很差,水分难以排出。这使得软土地基在加载后,孔隙水压力消散缓慢,地基沉降稳定所需时间长,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流变性:软土具有明显的流变性,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土体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而且变形会随时间不断发展。这种流变性增加了水利工程建筑物地基变形预测和控制的难度。

1.2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

提高地基承载力:通过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可以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确保水利工程建筑物在荷载作用下不发生地基破坏,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减少地基沉降: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能够加速地基土的固结,减少地基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避免因地基沉降过大导致建筑物开裂、倾斜,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

增强地基稳定性:处理后的软土地基,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能够增强地基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地基在渗透力、地震力等作用下发生滑移、失稳等破坏现象。

2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2.1置换法

原理:置换法是将软土地基中的软土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换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材料,如砂石、灰土、素土等,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

适用条件:适用于软土层较薄、埋深较浅的情况,以及对地基处理要求不高的小型水利工程。

施工工艺:首先进行基坑开挖,将软土挖除至设计深度;然后对坑底进行平整和夯实;接着分层回填置换材料,每层回填后进行压实,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最后进行地基表面处理。

优缺点: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缺点是处理深度有限,对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不佳,且置换材料的运输和填筑工作量较大。

2.2排水固结法

原理:排水固结法是在软土地基中设置排水体(如砂井、塑料排水板等),并施加预压荷载,使地基土中的孔隙水通过排水体排出,土体逐渐固结,强度提高,沉降提前完成。

适用条件: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软土地基,尤其是对沉降要求较高的大型水利工程。

施工工艺:先在地基中按一定间距设置排水体;然后在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形成排水通道;接着施加预压荷载,如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等;在预压过程中,定期监测地基的沉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待地基沉降稳定后,卸除预压荷载。

优缺点:优点是处理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地基的后期沉降;缺点是处理周期较长,需要一定的预压时间,且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排水体的堵塞问题。

2.3深层搅拌法

原理:深层搅拌法是利用水泥、石灰等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使软土硬结成为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或墙体,与原地基土共同作用,提高地基承载力。

适用条件: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等软土地基,可用于建造防渗墙、挡土墙、地基加固等。

施工工艺:搅拌机械就位后,预搅下沉至设计深度;然后边喷浆(粉)边搅拌提升,使固化剂与软土充分混合;重复搅拌下沉和提升,确保搅拌均匀;最后清洗搅拌机械,移位进行下一根桩(墙)的施工。

优缺点:优点是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处理后的地基强度较高,可根据工程需要设计桩体或墙体的形状和尺寸;缺点是施工质量受搅拌机械性能和施工工艺影响较大,对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软土处理效果可能不理想。

2.4强夯法

原理:强夯法是利用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产生的冲击力,对地基土进行夯击,使土体产生强制压密,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压缩性,改善地基土的性能。

适用条件: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软土地基需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处理。

施工工艺:首先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然后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测量场地高程;接着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脱钩让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次夯击;重复夯击,直到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或控制标准;最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进行下一遍夯击,直到达到设计要求。

优缺点:优点是施工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处理效果显著;缺点是施工时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声,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且不适用于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

2.5加筋法

原理:加筋法是在软土地基中铺设筋材(如土工格栅、土工织物等),通过筋材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和咬合力,约束土体的变形,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适用条件:适用于各种软土地基,可用于路堤、堤坝等填方工程,提高填方的稳定性和减少沉降。

施工工艺:先将地基表面平整,铺设第一层筋材,筋材应铺设平整、拉紧,避免褶皱;然后在筋材上填土,分层压实,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接着铺设第二层筋材,重复填土和压实过程,直到达到设计高度。

优缺点:优点是施工简单,对环境影响小,可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联合使用;缺点是筋材的耐久性和与土体的粘结性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3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3.1多种技术联合应用

单一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将更多地采用多种技术联合应用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技术的优势,提高地基处理效果。

3.2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研发和应用低污染、低能耗的处理技术和材料,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3.3智能化监测与控制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软土地基处理过程进行智能化监测和控制。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位移、孔隙水压力等参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地基处理质量和施工安全。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是保障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置换法、排水固结法、深层搅拌法、强夯法、加筋法等多种处理技术各有特点和适用条件。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软土地基的特性、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处理技术,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技术联合应用的方式。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可知,正确选择和应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增强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房春平.简析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要点[J].中国科技投资,2022(33):124-126.

[2]胡良凯.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22(13):76-78.

[3]钟阳.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分析[J].房地产导刊,2022(1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