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砌块抗冲击性能检测方法及破坏机理分析
黎兴林
湖北惠民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分公司 湖北利川 445400
引言:
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静态力学性能测试,而动态冲击荷载下的材料响应机制仍存在诸多未解问题。例如,传统落锤和摆锤试验方法在评价纤维增强砌块时存在局限性;纤维基体界面在动态加载下的失效行为尚缺少系统性表征;纤维分散均匀性、长期耐久性以及经济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也制约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纤维增强砌块的抗冲击性能检测方法及破坏机理,旨在为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优化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一、纤维增强砌块的材料性能特点
(一)抗裂性提升
纤维增强砌块的优势在于其显著的韧性改善,能有效提升抗裂性。传统砌体材料在受拉或受冲击时易发生脆性破坏,而纤维的加入通过桥接作用有效抑制裂纹扩展,延缓结构失效。
不同纤维的作用:聚丙烯纤维凭借其高延展性,在基体开裂后仍能承受荷载,使砌块在破坏前表现出更高的变形能力;玻璃纤维则凭借高模量提升初裂强度,减少早期微裂纹的产生;钢纤维过高强度与基体的机械咬合作用,大幅提升砌块的断裂能力。
(二)动态荷载下的能量耗散机制
纤维增强砌块在冲击荷载下的性能表现与其能量耗散能力密切相关。纤维与基体界面的脱粘、纤维拔出及断裂过程均需消耗额外能量,从而降低冲击应力集中。例如,聚丙烯纤维在动态加载时发生大变形,通过塑性拉伸吸收动能;钢纤维则通过高刚度和摩擦滑移分散冲击波传递路径。高速摄像观测显示,纤维增强试件在落锤冲击下裂纹呈放射状分叉,而非单一贯通裂纹,表明纤维网络通过多路径耗能有效延缓破坏。
纤维的分布均匀性直接影响能量耗散效率。局部纤维团聚会导致应力集中,而均匀分散则形成全域协同耗能体系,使砌块在爆炸或地震等随机冲击中保持更高可靠性。
二、抗冲击性能检测方法
(一)落锤冲击试验方法及关键参数
落锤冲击试验是评估纤维增强砌块动态抗裂性能的经典方法,其通过自由落体冲击模拟瞬时荷载作用。试验装置通常由导向架、可调高度释放系统、标准锤头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其中锤头质量与下落高度直接影响冲击能量,需根据砌块强度等级合理设定。例如,针对C30-C50 纤维增强砌块,推荐采用 5-10kg锤头,冲击高度 0.5-2.0m ,对应能量范围 25-200J,以覆盖从初裂至完全破坏的全过程。
试验中,高速摄像机同步记录裂纹萌生与扩展路径,结合动态应变片测量局部变形,可量化临界冲击能量与裂纹发展速率。标准GB/T 17671 或ASTM D7136建议每组试件不少于 5 个,以降低离散性影响。
(二)摆锤冲击试验的标准化应用
摆锤冲击试验通过恒定摆角释放动能,适用于对比不同纤维类型砌块的抗冲击韧性差异。参照ISO 179-1 或ASTM D256 标准,试件通常加工为无缺口长方,固定于支座中心,摆锤以 2.9m/s s的初始速度冲击试件中部。冲击过程中,能量吸收值由摆锤回弹高度自动计算,直接反映材料的能量耗散能力。
试验发现,玻璃纤维增强砌块的冲击韧性可达素砌块的 3 倍以上,但钢纤维试件因高刚度可能导致摆锤回弹能量偏高,需结合力-位移曲线修正数据误差。为提升测试精度,要控制试件含水率与环境温度,避免湿胀干缩或温度应力干扰。
(三)动态冲击响应的多参数协同监测
全面评估纤维增强砌块的抗冲击性能要整合多源数据,包括荷载时程、变形场演化及破坏形貌。
监测手段及作用:(1)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可模拟高应变率冲击,通过入射波、反射波与透射波分析动态应力-应变关系,揭示纤维掺量对动态强度增强率的非线性影响;(2)红外热像仪可捕捉冲击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热点,发现纤维-基体界面脱粘区域的温升较素砌块低 20-30% ,印证了纤维的应力均化作用;(3)破坏后,扫描电镜观察断面形貌,钢纤维多发生拔出破坏,表面附着水泥浆体,而合成纤维则以断裂为主,界面光滑,为优化纤维表面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三、纤维增强砌块抗冲击破坏机理分析
(一)裂纹阻滞机制
当基体受冲击产生微裂纹时,跨越裂纹的纤维通过界面粘结力与摩擦力承担拉应力,有效降低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系数,从而发挥裂纹阻滞作用。钢纤维凭借高弹性模量在裂纹初期即提供显著桥接力,延缓裂纹开口位移的增长;合成纤维如聚丙烯则依赖大变形能力,在裂纹扩展后期仍保持荷载传递功能。微观观察显示,纤维的桥接作用使单一贯通裂纹转变为多分支微裂纹体系,裂纹路径的曲折度增加。
纤维与基体的界面性能直接影响桥接效果。表面粗糙化处理的纤维可增强机械咬合作用,而化学改性纤维则能优化界面过渡区的水化产物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裂纹阻滞能力。
(二)多尺度协同破坏
纤维增强砌块的抗冲击性能本质上是能量再分配的过程,涉及微观、细观与宏观多尺度协同作用。(1)微观层面:在冲击瞬间,动能通过应力波传递至砌块内部,纤维网络通过三种途径耗能,纤维弹性变形吸收部分能量、界面脱粘消耗摩擦功、纤维断裂或拔出完成最终能量耗散;(2)细观层面:随机分布的纤维形成三维网络,迫使裂纹绕行或分叉,延长破坏路径,使单位体积能量吸收率提高2-3 倍;(3)宏观层面:破坏模式从素砌块的瞬时崩裂转变为渐进式剥落,试件完整性得以保留。
动态有限元模拟表明,能量耗散效率达到峰值,过量纤维反而因团聚效应导致应力集中,验证了试验中观察到的“最优掺量”现象。
(三)动态荷载下的纤维失效
纤维增强砌块在动态荷载下的最终破坏形态,由纤维-基体界面失效与纤维自身断裂共同决定,二者比例受纤维类型、加载速率与界面特性调控。高速冲击下,钢纤维因高模量优先承担荷载,但界面粘结不足时易发生整体拔出,留下光滑孔洞;合成纤维则因低模量与大变形特性,多在拉伸至极限应变后断裂,断面呈现明显颈缩。
界面失效模式可分为三类,粘结失效、摩擦滑移与混合失效。冲击试验后的SEM分析显示,水灰比降低或掺入硅灰可减少ITZ孔隙率,使界面失效从粘结主导转为摩擦滑移主导。此外,动态加载速率升高会导致界面应变率敏感性凸显,而聚丙烯纤维则因黏弹性效应表现出显著的速率依赖性。
四、结语:
纤维增强技术的引入,为砌体材料赋予了新的力学特性。现阶段其性能优化仍存在一些问题,现有冲击试验方法虽能表征宏观力学行为,但纤维基体界面在动态荷载下的微观响应机制仍需更深入的跨尺度研究。
参考文献:
[1]孟欣,白二雷,王志航,等.碳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23,45(1):54-62.
[2]王璞,黄真,周岱,等.碳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12):5.
[3]何文昌,黄敏聪,韦时华,等.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方法和进展[J].四川水泥,202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