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压输电系统中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

吕健男

公民身份号码 230805199106210014

引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高压输电系统承担着跨区域电力输送的重任,是维持社会运转的 “电力动脉”。然而,恶劣天气、设备老化、负荷波动等因素,时刻威胁着电网安全。短路故障可能瞬间中断供电,过电压现象会损坏关键设备,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成为抵御风险的核心手段。它能实时感知电网异常,迅速启动保护程序。但随着智能电网建设推进,传统保护技术在应对复杂故障和新型电网结构时渐显不足,亟待创新突破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一、高压输电系统中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的基础功能应用

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的基础功能为高压输电系统稳定运行构筑防线。故障检测功能通过部署于线路和设备的互感器、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流、电压等参数。当电流突增、电压骤降超出阈值,系统能毫秒级捕捉异常,快速定位故障。故障隔离功能则在确认故障后,驱动断路器精准切断故障线路,防止故障扩散,保障非故障区域正常供电。自动重合闸功能针对雷击等瞬时性故障,在故障消除后自动恢复供电,减少停电时长。这些功能相互配合,形成完整保护链条,有效降低故障影响范围,提升供电可靠性。

1.2 继电保护技术在高压输电中的应用

继电保护技术是高压输电保护的核心支柱。距离保护依据故障点到保护装置的距离判断动作,通过计算测量阻抗与整定阻抗,精准定位故障位置并迅速跳闸。纵联差动保护借助通信通道对比线路两端电流,当电流差值超限时,快速切除故障线路,实现无延时保护。针对变压器,瓦斯保护能敏锐察觉内部轻微故障产生的气体,及时预警或跳闸;差动保护则快速响应绕组短路故障,通过电流差值分析,保障变压器安全运行。多种继电保护技术协同,为高压输电设备提供全方位保护。

1.3 自动化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监测与控制技术为高压输电系统注入 “智慧基因”。SCADA 系统通过远程终端单元实时采集电网数据,将电压、电流等信息传输至控制中心,实现运行状态可视化。在线监测技术利用激光、红外等手段,对线路覆冰、绝缘子状态、导线温度等参数实时监测,提前发现隐患。自动电压控制(AVC)根据电网电压波动,自动调节变压器分接头和无功补偿装置,稳定电压。自动发电控制(AGC)依据负荷变化,动态调整发电机组出力,维持电网频率稳定。这些技术协同运作,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与电能质量。

二、高压输电系统中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故障检测与诊断的准确性问题

复杂电网环境下,故障检测与诊断准确性面临多重挑战。电网规模扩大、结构复杂化,高阻接地、间歇性弧光接地等隐蔽故障频发,传统检测手段难以捕捉微弱故障特征。电力电子设备产生的谐波干扰,会使监测数据失真,导致故障误判。不同故障引发的电气量变化相似,如变压器内外部故障电流特征相近,增加了故障类型和位置判断难度。这些问题易造成保护装置误动作或拒动作,严重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2 保护系统的协同性与可靠性难题

保护系统的协同性与可靠性受多种因素制约。不同厂家设备通信协议不统一,数据交互存在障碍,导致故障时保护装置无法协同动作,出现保护范围重叠或空白。保护装置自身硬件故障、软件漏洞,以及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可能引发误动作或拒动作。定值整定不合理,上下级保护配合不当,会造成故障越级跳闸,扩大停电范围。这些问题削弱了保护系统整体效能,降低电网供电可靠性。

2.3 新技术融合与系统升级的挑战

智能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并网给保护技术带来新挑战。智能电网对保护系统智能化、互动化要求更高,传统技术难以满足海量数据处理和快速决策需求。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改变电网电源结构和短路电流特性,原有保护配置和整定原则失效。新技术融合带来网络安全隐患,保护系统与通信、信息系统深度耦合,易遭受黑客攻击、病毒入侵,一旦系统被破坏,可能引发电网瘫痪,危及电力供应安全。

三、高压输电系统中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智能化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

智能化保护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海量的电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准确识别复杂故障特征,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可自动识别高阻接地故障的微弱信号特征,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智能保护装置还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根据故障类型、位置和电网运行状态,自动选择最优的保护策略和动作方案,实现保护的自适应调整。同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电网模型,与实际电网实时交互数据,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故障场景,提前验证保护方案的有效性,优化保护配置,提升高压输电系统的智能化保护水平。

3.2 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

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将为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带来新突破。物联网技术通过在输电线路、设备上部署大量传感器,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实时采集设备温度、振动、局部放电等多源数据。这些数据与传统电气量数据融合,为故障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大数据技术则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通过建立故障预测模型,利用历史故障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和时间,实现故障的早期预警。

3.3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适应性技术发展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需不断适应新变化。针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研发适用于分布式电源接入的保护技术,如反孤岛保护、低电压穿越保护等,确保新能源发电设备在电网故障时能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对电网造成冲击。在交直流混联电网中,研究交直流保护的协同配合技术,解决直流系统故障对交流系统的影响,以及交流系统故障对直流系统的连锁反应问题。同时,加强对柔性直流输电、高压直流电网等新型输电技术的保护研究,开发适用于其拓扑结构和运行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保护技术还需注重与电力市场的结合,考虑不同用电负荷和发电资源的特性,实现保护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协同,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益。

四、结论

电力自动化保护技术是高压输电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保障。尽管当前在故障诊断、系统协同和技术融合等方面存在挑战,但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将不断突破瓶颈。未来,智能化保护、多技术融合以及对新型电力系统的适配,将使保护技术更智能、可靠、高效,为构建现代智能电网提供坚实支撑,助力电力行业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成.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检测及故障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5,(10):15-17.

[2]苏晓文.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力设备管理,2025,(08):206-208.

[3]刘思伟.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J].光源与照明,2024,(1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