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鹿智慧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10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加速推进,“双碳”目标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约束。建筑业占全社会总能耗的 46% 、碳排放的 51% ,施工阶段作为物质能量转化的核心环节,其碳排强度直接影响行业减排成效。传统粗放式施工模式存在资源浪费大、能源效率低、污染排放高等问题,难以适应低碳发展要求。绿色施工技术以“四节一环保”为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与流程再造实现施工过程减污降碳,已成为国际建筑业共识。本文聚焦技术应用机理,探索绿色施工技术在“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为政策制定与工程实践提供学理依据。
一、双碳目标与建筑业减排的关联机制
“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化全面转型,而建筑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其减排成效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从生命周期视角看,施工阶段虽仅占建筑全周期碳排放的 10%-15% ,但其碳排放强度高、管控难度大,且具有显著的“锁定效应”——施工阶段的技术选择与资源利用效率将长期影响建筑运营期的能耗水平。例如,施工过程中若未合理规划建材运输路径,可能导致隐含碳排放激增;临时设施的高耗能设计则间接推高建筑全周期碳足迹。绿色施工技术通过“源头减量-过程优化-末端治理”的全链条介入,系统性压缩施工碳排放:在源头端推广低碳建材与模块化设计,减少资源投入;在过程端利用智能调度算法降低机械空转率,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在末端端部署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试点,探索负排放可能。这种多阶段协同的减排逻辑,不仅契合双碳目标的动态管理需求,更推动了建筑业从“末端治理”向“预防性减排”的范式转变。
二、绿色施工技术体系的核心构成
绿色施工技术体系是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工程学响应,其核心在于构建“技术簇群”而非单一技术突破。低碳工艺方面,除装配式建造外,3D 打印建筑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实现材料精准投放,可减少 15%-30% 的混凝土浪费;预应力张拉工艺优化则能降低钢材用量,间接减少炼钢环节的碳排放。智能装备领域,氢燃料电池挖掘机、无人驾驶渣土车等新能源设备的应用,正逐步替代柴油动力机械,其零排放特性彻底重构施工动力来源。数字平台作为技术集成的神经中枢,BIM 与 GIS 的融合可实现施工场地微气候模拟,指导临时设施布局以减少热岛效应;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能建立不可篡改的碳数据账本,增强碳排放核查的公信力。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体系的有效性依赖“硬技术”与“软科学”的耦合——如精益建造理论指导下的工序优化,可最大化技术设备的减排潜力,而行为科学驱动的工人低碳意识培育,则从操作层面保障技术落地效果。
三、关键减排技术领域的深度解析
绿色施工技术的减排效能源于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协同创新。在能源替代层面,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将施工围挡、工棚顶面转化为发电单元,实现清洁能源的自发自用;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则可平抑施工用电峰谷,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率。资源再生技术不仅关注物质循环,更强调价值再生:建筑垃圾分选后的骨料可用于 3D 打印再生砖,其力学性能经纳米改性后可达原生建材的 90% 以上;废弃模板经生物质胶黏剂重组后,可升级为防火隔音复合材料。污染防控技术的智能化升级尤为显著,基于机器视觉的扬尘监测系统可实时识别污染源,联动无人机喷雾形成立体降尘网络;声波干涉技术则通过主动降噪装置抵消施工噪声,较传统隔音屏障减排效率提升 40%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征在于打破传统环境治理的“被动响应”模式,转而通过预测性干预实现污染预防,其技术哲学与双碳目标的
内在要求高度一致。
四、技术落地的多维协同路径
绿色施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地现场,需跨越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的“死亡之谷”,这要求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共生生态系统。政策维度上,需建立“胡萝卜加大棒”的混合激励机制:一方面将绿色施工指标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倒逼施工单位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设立专项绿色信贷,通过贴息贷款降低技术采纳成本。市场维度需激活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潜力,探索施工阶段碳汇质押融资、碳排放权期权交易等模式,将减排量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收益。技术扩散过程中,应建立区域性绿色施工技术共享平台,通过专利池授权机制降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门槛。此外,需重视“社会技术想象”的构建——通过媒体传播、行业白皮书发布等方式,塑造绿色施工技术的公共认知合法性,化解利益相关者的技术抵制心理。这种“政策牵引-市场驱动-社会认同”的三螺旋模型,可为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持续动力。
五、制度保障与未来演进方向
制度设计需超越传统环境规制的“命令-控制”模式,转向更具弹性的“引导-服务”型治理。在法律层面,可借鉴欧盟《建筑产品法规》(CPR)的碳标签制度,要求施工企业披露主要建材的碳足迹数据,并建立碳数据质量追溯机制。标准体系创新应注重动态适应性,例如将 AI 碳预测模型的误差率纳入施工碳排放核算标准,允许企业采用经认证的数字化工具替代部分人工监测。监管科技的应用将成为突破口: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工地裸土覆盖率,通过图像识别算法自动判定扬尘防治合规性;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表可实时上传施工用电数据,与区域电网的清洁能源占比联动分析,动态调整碳核算系数。未来技术演进将呈现“跨界融合”特征:脑机接口技术或用于工人操作培训,通过神经反馈强化低碳作业习惯;量子计算助力超大规模施工方案的碳模拟优化,使复杂决策响应时间从数周缩短至分钟级。这些变革预示着绿色施工技术将从“减排工具”升维为“产业革命催化剂”,重塑建筑业的底层竞争逻辑。
结论
“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施工技术成为建筑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引擎。研究表明,该技术通过工艺革新、装备升级与数字管理三维协同,构建起覆盖施工全过程的减排体系:低碳工艺降低资源消耗,智能装备实现能源替代,数字平台优化碳流管控。当前应用仍面临成本增量、标准缺失与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挑战,需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激励与技术普惠三重突破加以破解。未来演进将通过智能化深度渗透、材料科技革命及产业生态重构,推动建筑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碳治理。绿色施工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命,更是建筑业系统性变革的支点,其发展路径须扎根中国建造场景,兼顾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最终实现行业增长模式与生态效益的共生统一。
参考文献:
[1]“双碳”目标下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J].陈诗一,许璐,吴海鹏.广东社会科学,2024(05).
[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以镇江市某住宅小区为例[J].魏人树,许斌,雷鹏.城市建筑,2024(18).
[3]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高层建筑外墙渗漏裂防治技术研究[J].吴伟志,林国文,欧振彬,杜成全,宋金伟.陶瓷,2024(09).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建筑施工场地PM_(2.5)污染监测方法研究[J].杨翠红.环境科学与管理,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