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问题链”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构建

作者

马海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第二中学 843600

引言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文学素养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兴趣低、阅读方法不恰当、阅读理解力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问题链”教学法的运用,可解决这些困境。

一、紧扣“文本符号”,设计“解码式问题链”

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文本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解码式问题链”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符号、情节线索、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从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的解读。阅读发展理论指出,阅读的初级阶段是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即“解码”。初中生有一定的解码基础,但面对《西游记》这种古典名著,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将文本符号精准地解码出来。

例如《西游记》中,在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上,教师可设计这些问题链:孙悟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孤拐脸、凹脸尖嘴)、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孙悟空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率直、豪放、诙谐)?在和不同的人物对话中可反映出孙悟空怎样的心理和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情节来体现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勇敢无畏、桀骜不驯(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一系列情节的?这些情节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节等符号入手,逐步解码原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

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孙悟空外貌的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其外貌的与众不同,并就此展开讨论这些特点对应的孙悟空的性格,比如桀骜不羁、叛逆等。再分析孙悟空的语言,比如在“三借芭蕉扇”一段里,孙悟空对铁扇公主的语言调侃,体现了他的机智、幽默。分析情节时,选择“大闹天宫”,学生从孙悟空面对天兵天将时毫无畏惧的战斗,体会到他的无所畏惧、强大。这样的问题链由文本表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蕴,达到提升解码文本能力的目的。

二、围绕“矛盾冲突”,搭建“探究式问题链”

矛盾冲突是小说的核心因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探究式问题链”立足文本的矛盾冲突,指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认知发展理论显示,初中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探讨矛盾冲突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取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既有师徒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又有与外部妖魔鬼怪的矛盾冲突。“三打白骨精”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代表,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白骨精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变化来欺骗唐僧师徒?”引申出问题二——“她的行为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以及目的?”接着由问题二“唐僧为什么不相信孙悟空打死的是妖怪反而念了紧箍咒惩罚他?”“反映了唐僧怎样的性格弱点以及价值观?”“孙悟空内心有没有怨恨和不安,他为什么会一如既往的选择保护唐僧继续取经”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链设置,教师可以将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以及情节发展的必然性作为前提,对唐僧师徒四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追问,使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西游记》作品的深刻内涵。

课堂上,学生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从白骨精的行为表现入手,分析出其狡诈、执著,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从唐僧的反应入手,分析出唐僧的慈悲、固执,只看表象,不思利害,其佛教慈悲思想让他对生命过度的保护,因此错怪了孙悟空。从孙悟空的心理入手,可以发现他对唐僧的忠诚,对取经事业的坚定信念等。这样探究的问题链,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矛盾冲突中,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结合“文体特征”,构建“适配式问题链”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如丰富的想象、奇幻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等。“适配式问题链”根据神魔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文体学理论强调,不同文体有其特定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理解文体特征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教师提出问题链:小说中描述了哪些奇幻场面、神奇法术?(如花果山、水帘洞、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这些奇幻的内容及法术的构思灵感来源可能有哪些?作者通过这些奇幻描写要说明什么?《西游记》里的人物与我们现实生活里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如孙悟空的勇敢、猪八戒的贪吃、沙僧的忠厚等)这些人物形象又折射了当时社会中哪些现象?人们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神魔小说一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西游记》里又蕴含着哪些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又为小说主题、情节发展等起了什么作用?以此引导学生以神魔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去探讨作品的艺术、文化价值。

教学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读感,对小说中奇幻场景的喜爱,比如“大闹天宫”里天宫的美丽威严。当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所写人物形象与现实联系时,他们说孙悟空的抗争体现了人们对自由、正义的向往,猪八戒体现了某些人现实生活中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形象。在探讨宗教文化元素时,学生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借助很多情节体现了宗教文化中的“修行、因果报应”的观念。比如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去取得真经,体现了修行的艰难与坚持。这样的适配式问题链,使得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题材类型。

四、立足“阅读障碍”,设计“阶梯式问题链”

因《西游记》是古典名著,语言风格与白话文的语言特点有所不同,内容量大、情节内容复杂,学生阅读理解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阅读障碍,如文言语词理解不到位、情节脉络梳理不清楚等。“阶梯式问题链”着眼于学生阅读理解存在的各种阅读障碍,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梯阶,让学生逐步解决阅读障碍,提升阅读水平。

在组织学生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如:小说中一些比较常见的文言词(如“恁般”“造化”等)意思是什么?能联系上下文从语境中揣摩出来吗?随着阅读逐渐深入,可提出难度稍大一些的问题。例如:“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中出现了两个孙悟空,他俩的语言和行为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你能根据这些内容来辨别出谁是真孙悟空吗?最后,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从全书来看,孙悟空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这种变化与他的取经历程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这种阶梯式的问题链,学生逐步克服阅读障碍,完成从整体阅读到深入分析的综合把握。

结语

基于“问题链”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以“紧扣‘文本符号’,聚焦‘矛盾冲突’,结合‘文体特征’,立足‘阅读障碍’,设置相应问题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路和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特色,灵活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引领学生精读经典名著,感受文学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晓.指向思维发展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以《骆驼祥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11):53-55.

[2]余烨.巧设问题链巧育中学生高阶思维——以《黑骏马》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5,(04):110-112.

[3]惠继勇.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5,(1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