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新生儿脑梗死患儿的护理体会及经验总结
黄思颖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513000
新生儿脑梗死(NCI)又称新生儿脑卒中,是指新生儿生后内脑血管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一个或多个分支梗死,进而产生脑局部损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是引起新生儿脑性瘫痪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梗死[1],临床以缺血性梗死最为常见。中国新生儿脑梗死发病率占活产的 0.02%~0.04%[2] 。NCI 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新生儿的起病症状以惊厥为主,体征以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肌张力改变为主,常表现为非特异性惊厥、反应低下、吸乳减少、发绀等,临床表现多见于出生 4d 内[3],导致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以致新生儿脑梗死实际发病率被低估[4],治疗略有滞后,护理难度大。我科收治 1 例NCI 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患儿病情稳定出院,经随访暂无明显神经症状及发育异常,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为 G6P4,胎龄 37+2 周,在我院剖宫产出生,产前无高危因素,出生时评分正常,出生体重 2.65Kg 。产科因其出生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抖动,及反复呕吐约 7-8 次入住我科。抖动时双下肢为主,偶伴有上肢抖动,无躯体肌肉强直,无口唇紫绀,无角弓反张及大小便失禁,持续约 7-8 秒可自行缓解,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余无特殊不适。拟“1.肢体抖动查因 2.呕吐查因”收入我科。病程中,患儿精神反应尚可,食欲一般,已解胎粪,已解小便。入院体查: T:37.3∘C ,R:52 次/分, P:133 次/分,BP:73/30mmHg,体重: 2.59kg 反应尚可,神志清楚,头颅无畸形,面色红润,哭声响亮,呼吸平稳。肠鸣音存在,约 4 次/分,四肢活动好,间中见双下肢抽动。神经系统: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病理征阴性。
1.2 治疗经过
患儿入院后完善颅脑(CT)平扫、MRV、胸腹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考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予苯巴比妥抗惊厥,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和呋塞米降低颅内压力,蓝光及药物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后患儿一般情况可, 60ml/3h 奶量喂养,无呕吐,无发热,无发绀,未见肢体抖动,予办理出院。嘱出院后注意精神状态,肢体活动情况及呼吸、体温变化情况,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儿童保健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积极康复治疗,建议出院后 2 周内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评估颅内情况(颅脑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等)。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患儿因双下肢抖动伴反复呕吐入院,完善 CT 检查为脑梗死,入院后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注意有无发绀,监测头围、神志、瞳孔、肌力的改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入院后患儿在持续镇静下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绀,多次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低,与鼻导管吸氧后逐渐恢复正常。呼吸道通畅,无呕吐、反流。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误吸窒息
该患儿入院后经评估吞咽能力不足,有误吸窒息风险,主要症状有反复呕吐及抽动,可能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误吸窒息为主要的护理风险问题。予使用胃管管饲喂养,避免经口喂养。住院第四天,经严格评估肌力及吞咽功能有好转,尝试经口喂养顺利后拔出胃管完全经口喂养。喂养期间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有无呕吐、腹胀、发热、呼吸困难等表现,留意有无合并肠道问题。经观察,该患儿经口喂养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2.3 环境及体位管理
脑梗死患儿以惊厥为首要及主要的表现,舒适、安静的环境对患儿的病情恢复尤为重要。本例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小组每日做好护理计划,对声、光、操作进行严格管理。采用婴儿培养箱进行保暖,采用双组灯管轮换照明,加盖暖箱罩降低光线影响,所有操作集中进行,通过固定双手的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刺激引起哭闹、抽动。
严格体位管理,按患儿病情制定翻身计划,减少头部活动,双人协作进行以缓冲外力对抗,避免颅内出血加重及出现反流。
2.4 皮肤管理
患儿因有肢体抽动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另外持续镇静及体位、活动的受限也带来了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对此,针对这个患儿,做好口腔、会阴、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适当进行约束,定时双人翻身,心电监护探头等接触患儿皮肤的器械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并定时更换位置,避免在院期间患儿未发生医源性的压力性损伤。
3 小结
本案例重点关注一例新生儿脑梗死患儿,通过医护间的紧密配合对患者进行抗惊厥、维持血氧稳定、防呛奶误吸、体位及皮肤管理的处理,采取严密观察病情,做好防误吸窒息、提供适宜安静环境及体位、皮肤管理的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最后患儿病情稳定出院,经随访体格按生长发育规律增长,暂未出现严重后遗症。通过系统护理干预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4 讨论
新生儿脑梗死的症状一般比较隐匿,与新生儿呕吐、低血糖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引起漏诊误诊,因此严密的病情观察,十分重要。目前针对这类患儿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预后差异较大,患儿经对症支持治疗后,临床状况绝大部分可极大缓解,但可能引起后期运动障碍及脑瘫、癫痫、视听及认知障碍[5],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6]。在整一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家属的配合和依从性十分重要,因此患儿出院前的健康宣教及出院后的随访对建立家属照顾患儿信心十分重要。近年来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脑电图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早期诊断提供便利,便于医护人员尽早提供相应的诊疗和护理,改善患儿预后[7]。目前,稳定生命体征和对症治疗是治疗新生儿脑梗死的主要临床方法,通过探讨新生儿脑梗死的治疗护理方式与体会,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8]。
参考文献
[1] 马洋,李洁,张璐璐,等. 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研究[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4,26(2):42-44.
[2]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神经专业委员会. 新生儿动脉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6):611-613.
[3] 刘昕月,侯阿娜. 新生儿脑梗死高危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2,29(10):812-816.
[4] 李同欢,向静,董红琴. 高压氧早期治疗新生儿脑梗死 1 例并 5 年随访[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23,43(7):714-715,745.
[5] 宁伟伟,江倩男,仇丽华. 36 例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J]. 山东医药,2020,60(27):61-63.
[6] 范旭方,夏磊,徐发林. 12 例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1(6):435-438.
[7] 梁若冰,王义,张慧平,等. 45 例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3,26(1):53-58.
[8] 黄惠燕. 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福建:福建医科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