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
李华林
湖北地矿建设工程承包集团有限公司 430050
引言
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与沉降裂缝是威胁住宅建筑安全稳定的关键因素。科学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对控制裂缝、提升结构整体性至关重要。本文聚焦后浇带技术核心要点与实践应用,总结施工工艺,为提升住宅建筑工程质量与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1 后浇带施工技术原理与作用
后浇带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预先留置的临时性结构缝,核心功能是解决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温度变化、收缩徐变及不均匀沉降产生的有害应力与变形。通常设置在结构内力较小部位(如楼板、梁跨中或柱距中部)。其原理是将结构在施工阶段划分为相对独立区块浇筑,待主体结构完成并经历足够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完成大部分收缩变形、适应温度变化或沉降基本稳定后,再对后浇带进行二次混凝土浇筑封闭,实现结构整体连接。科学设置后浇带能显著降低收缩与温度变化的不利影响,是控制有害裂缝的有效措施。
2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要点
2.1 施工准备
技术准备:详审图纸,明确后浇带位置、尺寸、形式(平直缝、阶梯缝等)及构造要求,进行充分技术交底。
材料与设备:严选符合设计及规范的混凝土原材料(水泥、骨料、外加剂);调试好输送泵、搅拌机、振捣器、模板支撑系统等设备,确保状态良好。
现场准备:清理后浇带区域及周边,设置有效临时排水,防止积水。
人员准备: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熟悉操作规程、技术要点及安全要求。
检查确认:施工前全面检查,确认准备就绪且符合要求。
2.2 模板与支撑系统施工
模板及支撑系统的可靠性是保证后浇带几何尺寸精确、新老混凝土接槎平顺的关键,核心要求是独立性与稳定性。
方案与准备:编制专项方案,明确材料选用、支撑体系设计(含计算)、流程及质量标准。复核材料、工期、场地条件。
安装精度:严格按设计及方案配置安装模板,确保位置、尺寸、形状(尤其接缝面)准确,安装牢固、拼缝严密防漏浆。
独立支撑:后浇带区域必须采用独立、一次搭设完成的支撑体系。拆除主体模板时,须保留后浇带两侧一定范围(通常后浇带宽+两侧各一定宽度)的竖向支撑立杆及相连模板。此独立支撑需待后浇带混凝土达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上下层立杆应对齐。
接缝处理与封闭:确保模板与已浇筑结构接缝界面处理到位。对有防水要求后浇带,牢固安装止水钢板或止水带,保证位置准确、固定有效。模板须严密封闭防漏浆,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无显著施工缝。接缝模板(堵头板)应垂直设置,避免斜坡槎。
2.3 施工过程温度与湿度控制
温湿度控制对减少温度应力、防止塑性收缩裂缝至关重要。
浇筑时机:优选气温适宜时段( (5∘C~30∘C) ),避开高温烈日、大风或严寒冰冻天气。
温度控制:高温时采取遮阳棚、骨料/模板/钢筋洒水、掺缓凝剂、选择低温时段(傍晚/夜间)浇筑等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延缓初凝,防水分过快蒸发及温裂。低温时采取覆盖保温材料(塑料薄膜+棉毡/草帘)、使用早强水泥、掺防冻剂、搭暖棚等措施,确保正温养护环境,防冻害并保强度发展。
湿度控制(养护):浇筑收面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土工布保湿。养护期内(≥14天),保持表面持续湿润,定期(尤其初期)洒水或蓄水养护。充分保湿促进水化,提高密实度、强度及抗裂性。
监测调整:配备测温设备,监测环境温度、入模温度及内部温度变化,及时调整温控措施,确保环境参数合理。
2.4 后浇带钢筋处理技术
钢筋正确处理是保证结构传力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基础。
界面清理:浇筑前彻底清除后浇带内杂物、浮浆、松散混凝土块。钢筋处理方式:
(1)贯通设置:允许连续受力或需保证整体性的钢筋(如部分楼板筋、梁腰筋),保持连续贯通。
(2)搭接连接:需断开释放应力的钢筋(如部分梁、板主筋),按规范预留足够搭接长度,封闭时可靠绑扎或焊接。位置及长度符合设计规范。
(3)焊接/机械连接:重要受力构件或设计要求时,采用焊接(帮条焊、搭接焊)或规范机械连接(直螺纹套筒)。
(4)加固补强:因沉降/收缩断开的钢筋,封闭时连接。若设计有附加补强要求(如增加短筋),其数量、规格、长度及锚固需符合设计规定。
(5)定位与保护:钢筋绑扎/连接牢固可靠,确保位置、间距、保护层厚度准确达标。使用足够强度垫块可靠控制保护层厚度。
2.5 后浇带接缝界面处理技术
新旧混凝土界面良好处理是保证传力、协同工作及防水的关键。
凿毛与清理:两侧混凝土强度≥1.2MPa 后,严格按规范对界面人工/机械凿毛,彻底清除浮浆、油污、松动石子至露出新鲜坚实粗糙骨料面,高压水/气冲洗干净,确保界面无尘无油无松动颗粒,浇筑前湿润无明水。
界面剂涂刷:浇筑前,宜在处理干净的旧混凝土界面均匀涂刷水泥基浆或专用界面剂,增强新旧混凝土粘结力。
防水构造:对有防水要求后浇带(如地下室底板、外墙),必须在接缝中部/迎水面设置可靠防水构造(如满焊止水钢板、固定牢靠的膨胀止水条、预埋注浆管),确保位置准、安装牢、连续封闭。
浇筑与振捣: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浇筑时加强该部位振捣,特别注重接缝界面处,确保新混凝土填满缝隙并与旧混凝土紧密结合,消除空洞冷缝。避免振捣触碰钢筋预埋件。
2.6 后浇带混凝土表面处理与验收
表面修整:混凝土终凝后,修补局部缺陷(孔洞、不平整)。修补料达强后,对修补区及整体表面进行必要打磨,使其与周围混凝土顺平光洁一致,无明显高差(熟练工人操作,控制粉尘)。
最终验收:后浇带混凝土达设计强度且表面处理完成后,组织全面质量验收。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表观质量(裂缝、蜂窝、孔洞、露筋等)、表面平整度、与相邻结构的接缝质量、防水构造(如有)完整性等。各项指标须符合设计、规范及合同要求,形成书面验收记录。
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是解决住宅建筑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沉降裂缝,保障结构整体性的关键。通过科学设置、严格准备、精心实施模板支撑、精准钢筋处理、规范接缝处理、有效温湿度控制及高质量浇筑养护,可显著提升施工质量,最大化发挥其释放应力、控制裂缝、保障结构长期安全稳定的作用。
展望未来,新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新工艺(自密实混凝土)、智能监测控制技术(实时温湿度传感、自动化养护系统)的应用,将推动后浇带技术向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建筑物耐久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高光强.后浇带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实践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4,20(13):7-9.
[2]陈昌金.建筑地下室后浇带混凝土防水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水泥,2024(7):155-157.
[3]范舜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24(3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