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中小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马莹莹 邢雅熙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引言:
在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新阶段,中小制造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其强大的数据集成与智能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突破瓶颈的全新路径。通过精准连接生产要素、优化运营管理,该平台正在重塑制造业生态,引发广泛关注与实践探索。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制造企业的关键路径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成为推动中小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制造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显著劣势,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信息化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提供集成化、模块化、可拓展的数字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突破资源壁垒,快速实现设备互联、数据采集与业务流程优化,构建起柔性、高效的生产与运营体系。通过将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有机结合,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数据服务支持,实现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智能化转变,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多路径赋能中小制造企业。首先,在生产环节,平台通过边缘设备和工业网关实现设备互联与过程可视化,提升生产透明度与响应效率。其次,在运维管理上,利用运行数据构建预测性维护模型,降低故障率和维护成本。在质量追溯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平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追踪,增强质量控制与市场响应能力。此外,平台还通过接入多样化工业 APP 与服务资源,推动研发、采购、仓储等环节协同优化,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尽管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提升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方面潜力巨大,但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基础薄弱、设备兼容性差、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部署复杂、成本较高。同时,企业普遍缺乏专业人才,数字化认知不足,缺少清晰的转型路径,易出现畏难或盲目投入现象。为摆脱困境,需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平台功能定制与生态构建,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训、提供金融扶持及树立行业标杆,加快平台在中小企业中的深入落地与价值释放。
二、中小制造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典型实践与成效
在推进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关键业务的智能升级。通过平台提供的统一数据架构和模块化功能,中小企业可以快速部署适应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过渡。实践中,一些企业借助平台完成了从设备接入、生产监控到能耗管理的全过程数字化,打破了原有信息孤岛,实现生产现场的透明化和可视化。例如,某汽配制造企业在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后,对其核心加工设备进行了联网改造,结合实时数据监控与生产调度系统,有效减少了设备空转率,提高了产线利用效率。
在质量管理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样展现出显著成效。传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质检流程依赖人工、追溯能力弱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障。通过平台构建质量追溯系统,不仅可以实时采集关键质量数据,还能在产品出现异常时快速定位问题环节,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追溯。以某家纺企业为例,该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了织布环节的智能质检系统,结合视觉识别与数据建模,自动识别瑕疵并联动剔除系统,产品合格率提升了 12% 以上。同时,平台的可视化报表和大数据分析功能也助力企业管理层实现了对质量趋势的全面掌控,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平台还在订单交付与客户响应方面帮助中小企业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许多企业通过接入平台的供应链协同模块,与上下游伙伴实现订单、库存、物流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缩短响应周期,降低库存积压。例如,一家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在平台上集成了原材料供应商与下游装配厂信息系统,构建了柔性协同生产机制,平均订单交期从 10 天压缩至 6 天,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这一系列实践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优化了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流程,还增强了其外部协同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的重要工具。
三、中小制造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中小制造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着其大规模推广与深入发展。首先是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老旧,缺乏统一的通信接口和数据采集能力,导致设备接入难度大、系统兼容性差,影响平台功能的全面发挥。同时,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大多处于孤立状态,数据标准不统一、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数据价值的挖掘。此外,平台本身在面对中小企业多样化的生产模式时,通用性解决方案往往难以完全契合企业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功能模块和应用生态,难以满足定制化、灵活化的管理需求。
其次是人才与认知方面的短板。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复合型技术人才支持,包括系统集成、数据分析、运维管理等多方面能力,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紧缺问题。企业内部人员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平台引入后常因缺乏专业运维与管理而导致使用率低、实施效果差。同时,部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存在误解,认为平台建设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对实际收益缺乏信心,从而在投资决策上持观望态度,延误了转型的最佳时机。此外,企业管理层对平台建设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分阶段推进路线,导致资源投入与应用效果不匹配,进一步降低了转型积极性。
针对上述挑战,应从政策引导、平台优化与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环境。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财政与技术支持,推动公共平台和示范工程建设,降低企业接入门槛。在平台设计方面,应推动平台服务向轻量化、模块化、标准化发展,增强对中小企业需求的适配能力,提升平台的易用性与扩展性。同时,建立产业联盟与协同机制,推动平台方、设备商、软件商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开放的服务生态。在人才方面,可通过建立培训机制与人才共享平台,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储备与应用能力。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打通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更大范围内的落地生根与价值释放。
结语: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了突破资源限制、实现智能化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实践应用,企业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平台推广仍面临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认知不足等挑战。未来需在政策扶持、平台优化、人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平台与企业深度融合,释放数字化潜力。只有不断探索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跃升。
参考文献:
[1]周中林,何怡.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01):51-59.
[2]俞园园.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以无锡为例[J].江南论坛,2024,(02):34-38.
[3]朱燕枝.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生产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24.DOI:10.27283/d.cnki.gsxcc.2024.0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