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
张立云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背景下,物流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仓储管理作为物流系统核心,负责货物存储、保管等重要职能,其高效运作影响物流整体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市场对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仓储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仓储管理课程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仓储管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明显,教学侧重理论,忽视实践,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岗位。[1] 工学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为课程改革指明方向。本文深入研究其创新路径,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二、仓储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部分院校仓储管理课程内容更新慢,跟不上行业发展。课程仍以传统仓储理论与简单操作流程为主,对现代仓储新技术、新设备及管理理念涉及较少。如自动化立体仓库、RFID 技术、WMS 操作维护、智能分拣技术等前沿内容,教学中或简单提及,或未涉及。这使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差距大,入职后需重新学习,增加企业培训成本,影响学生职业起步。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沿用“填鸭式”,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参与和思考,学习兴趣低,效果不佳。实践教学是关键环节,但当前多数院校实践薄弱。实践多在校内陈旧、数量有限的实验室进行,模拟场景与企业真实环境差异大。学生只能做简单模拟操作,接触不到复杂流程与先进设备。且实践课时不足,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实践效果受影响。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性强,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理论与丰富企业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但目前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多数教师高校毕业即上岗,缺仓储企业一线经历。他们虽理论扎实,但对企业运作、管理模式及行业动态了解不深,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案例结合,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指导实践操作也力不从心。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评价体系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积极性。但当前仓储管理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方式单一,主要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忽视实践、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这导致学生重理论死记硬背,轻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提升,为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探索实践动力,与工学一体化理念相悖。
三、仓储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实现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工学一体化改革需重构教学内容,对接行业需求。院校应组织教师深入仓储企业调研,了解岗位设置、能力要求与行业趋势。依调研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重制课程标准与大纲。
选取教学内容时,增加现代仓储技术与管理理念比重。纳入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运营、WMS 应用、物联网技术仓储应用、供应链协同仓储管理等前沿知识,减少陈旧理论内容,增加实践模块,如仓储设备操作、货物出入库、库存盘点管理等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2]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工学一体化要求,需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实践能力。可采用项式教学,将课程分解为实际项目,学生分组完成。如学习仓库布局设计,小组依据给定的仓库条件与货物特点设计方案并论证优化。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应用与协作能力。案例教学法也有效教师选取仓储企业实际案例,如库存管理优化、配送延误处理等,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通过案例,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VR、AR 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渐广,院校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构建虚拟仓储实训场景,学生通过 VR 模拟操作堆垛机存取货物,通过 AR 查看货物信息与位置进行库存盘点。虚拟场景可模拟复杂操作环境与突发情况,让学生安全便捷地反复练习,增强实践效果。[3]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工学一体化教学关键。院校应多措并举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培训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到仓储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一线岗位积累实践经验,如参与仓库管理、货物配送等工作。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长期锻炼平台。企业提供岗位与指导,教师将实践问题案例带回课堂。同时,院校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与管理人员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指导与项目教学,将企业经验与技术带入课堂,弥补校内教师不足。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研讨会与学术交流,了解行业动态与技术趋势,更新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与技术创新,提高实践与科研水平。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完善评价体系是保障工学一体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应构建多元化体系,改变单一理论考试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涵盖理论掌握、实践操作、项目完成、团队协作、创新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方式。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包括课堂表现、实践作业、项目进展、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评价学生。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试、实践考核、项目展示等。理论考试注重知识理解应用,实践考核通过实际操作任务,如货物出入库、设备操作等,项目展示让学生展示成果并答辩,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评价。
四、结论
仓储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适应物流行业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当前课程教学存在内容脱节、方法单一、师资不合理、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影响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重构内容对接行业需求、创新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加强师资打造“双师型”团队、完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等创新路径,可解决传统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但教学改革是长期复杂工程,需学校、企业与社会共同努力。学校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与师资;企业积极参与,提供实践与就业机会;社会给予支持关注。未来还需不断探索完善工学一体化模式,依行业与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内容方法,培养更多高素质仓储管理人才,推动物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萍.《仓储业务操作》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交通企业管理,2024,39(04):108-111.
[2] 杨 美 霞 . 基 于 校企 合作 背 景的 《 现代 仓储 管 理》 课 程教 学改 革 探索 [J]. 轻 工 科技,2021,37(09):158-159.
[3] 宋 莎 , 姚 晨 静 , 李 梅 . 《 仓 储 管 理 》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探 究 [J]. 中 国 储运,2022,(10):195-196.DOI:10.16301/j.cnki.cn12-1204/f.2022.1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