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息化时代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研究

作者

关耀红

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直属分局 湖北省 434000

引言

随着办公自动化、政务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各类组织单位在日常运转中生成的大量电子文件,逐步取代传统纸质文件成为信息载体的主流形式。电子文件归档的及时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决定了档案资源的完整性与可用性。然而,当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归档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升电子档案的管理水平,已成为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多维视角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参考。

一、电子文件归档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

电子文件是以数字化方式产生、加工、存储与传输的记录信息,具有非物质性、易复制性、时效性强、结构多样等特点。在传统档案管理中,文件归档强调纸质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入库,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电子文件的归档不再是简单的“打印后入档”,而是贯穿于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系统行为。这一特性要求档案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与前瞻性,能够根据文件的结构特点和信息载体类型灵活制定归档策略。同时,电子文件的存储形式也意味着其对技术平台的依赖性更高,包括数据格式的长期可读性、元数据的标准化描述、以及文件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等,这些都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电子文件特性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与配套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有效积累、系统整合和长期利用。

二、当前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电子档案管理已逐渐引起重视,多个单位也积极推行数字化档案室建设,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归档意识淡薄,部分单位和工作人员仍停留在“纸质归档”思维中,对电子文件的归档价值认识不足,导致重要文件未及时归档或流失。二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接口不兼容,难以实现数据统一归集与管理。三是缺乏统一的元数据管理机制,导致文件检索效率低、版本控制混乱。四是缺少专业的管理工具与系统支持,使归档过程依赖手工操作,效率低、差错率高。五是缺乏复合型档案人才,传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技术要求之间存在明显落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水平,也成为制约数字化治理的重要瓶颈。

三、电子文件归档的流程设计与技术支撑

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的电子文件归档,首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归档流程。通常可分为文件生成、分类标识、归档确认、存储入库与长期保存五个阶段。在文件生成阶段,应通过业务系统设定归档标识和元数据项,实现归档属性前置;分类标识阶段要确保归属清晰、逻辑明确;归档确认环节应引入人工审核与系统智能校验相结合的机制,防止误归与漏归;存储入库阶段则要求系统具备结构化存储、自动归集与备份同步功能;而在长期保存阶段,应采用分布式存储、数据加密、容灾备份与格式迁移等技术,确保档案数据的可持续访问与利用。此外,应积极引入新兴技术手段为归档工作赋能,如基于区块链的文件溯源机制、基于AI的自动分类与智能标签推荐系统等,不仅能提升归档效率,也能提升其安全性与可追溯性。

四、构建现代电子档案管理体系的关键路径建设现代化电子档案管理体系,需实现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与技术平台的协同演进。首先,在理念上应确立“档案即数据,数据即资产”的新型管理思维,将档案资源作为信息资产统一纳入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档案由“保存型”向“服务型”转变。其次,在组织结构上应强化“档案前置”机制,将档案管理职责嵌入各业务部门日常流程中,实现“事中留痕”“实时归档”,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归口管理与业务协同并重的管理格局。在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应加快推进统一高效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各类业务系统与档案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覆盖档案形成、接收、整理、利用和归档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机制。平台设计应坚持高标准、强兼容的原则,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对接能力,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系统的接入需求,实现多部门、多层级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技术功能方面,应支持多格式文档解析、精准的全文检索、智能化分类归档、分级权限控制以及全过程日志审计等核心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构建“全网可管、全程可控、全时可用”的平台体系,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与安全性,也为推动数字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五、政策引导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推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行业规范的引导。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如明确电子档案法律效力认定标准、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框架规范等。同时,地方和行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细化归档流程与技术标准,推动政策落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高校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引导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和认证培训,提升全员数字素养。应积极推动构建跨单位、跨地区的档案人才交流机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轮岗锻炼、挂职学习、联合培训等方式,使档案工作者在更广阔的实践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这种广泛交流将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整个行业的协同发展效率,为构建专业能力强、结构配置合理、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的电子档案管理人才梯队奠定基础。配合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导向,持续优化选拔、培养、激励机制,使政策支持与人才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根本上夯实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根基,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稳健和富有成效地发展。

结论

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作为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档案工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在该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管理意识滞后、制度标准不完善、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加强归档流程规范化、提升技术平台智能化、健全制度体系以及强化人才支撑等措施,推动档案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发展。只有不断优化电子档案管理体系,才能为组织运行、政策落实与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和历史凭证。

参考文献

[1] 朱金娥.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问题研究[J]. 档案与建设, 2022(9):45-48.

[2] 王亚丽. 信息化背景下的电子档案管理探析[J]. 档案研究, 2023(5): 32-36.

[3] 林晓明.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 档案学通讯, 2023(7):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