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职工社保基金平衡的影响
吴瑕
海阳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山东省海阳市 265100
一、引言
国外在延迟退休政策与社保基金关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较早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并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延迟退休能够显著增加社保基金收入,缓解支付压力。例如,美国通过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使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延迟退休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冲击,如导致年轻人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
二、延迟退休政策实施背景
2.1 人口老龄化加剧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加速态势。近年来,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2020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达 1.9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生育率却持续走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放缓。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即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的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根据相关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抚养比将进一步提高,这无疑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职工社保基金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多,社保基金的养老金支出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对下降,缴纳社保费用的人数增长缓慢,导致社保基金收入增长受限。这种收支失衡的状况若持续下去,将严重威胁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运行。
2.2 现行退休制度面临挑战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主要依据上世纪制定的标准,男性职工 60 岁退休,女性职工 50 岁(工人)或 55 岁(干部)退休。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 40 岁左右,到 2021 年已提升至 78.2 岁。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延长,工作能力和健康状况在老年阶段仍能保持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现行退休年龄标准使得劳动者的工作年限相对较短,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从社保基金角度来看,较短的工作年限意味着职工缴纳社保费用的时间有限,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加剧了社保基金的收支矛盾。此外,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工在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现行退休制度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导致部分行业职工可能因工作压力大、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难以适应延迟退休,而部分轻松岗位职工则有延长工作年限的意愿,这也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提出挑战。
三、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职工社保基金收入的影响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部分原本可能提前退休的职工选择继续工作并参保,使得参保人数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若没有延迟退休政策,退休人数增加可能导致参保缴费人数快速减少,进而影响社保基金收入。
以某地区为例,若原本每年有 10 万名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其中 20% (2 万人)有提前退休意愿,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后,这部分职工中 80% (1.6 万人)选择延迟退休,继续缴纳社保费用。这不仅维持了社保基金的收入规模,还保障了社保基金收入的稳定性,避免因参保人数大幅波动对基金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四、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职工社保基金支出的影响
随着延迟退休职工工作年限增加,其养老金待遇计算基数可能提高,从长期来看,养老金待遇水平可能有所上升。但在短期内,由于养老金领取人数增长速度放缓,社保基金在养老金待遇调整时的支出压力得到缓解。
例如,在养老金待遇调整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方式下,若领取养老金人数增长缓慢,即使养老金调整幅度不变,社保基金用于养老金待遇调整的支出增长也会相应放缓。此外,延迟退休职工在工作期间工资收入增加,可能会提高缴费基数,进一步增加基金收入,为未来养老金待遇调整提供更坚实的资金基础,增强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可持续性。
五、延迟退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难题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劳动力市场结构面临调整压力。一方面,延迟退休使得部分岗位被老年职工长期占据,可能导致年轻人晋升空间受限,就业机会减少,加剧结构性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对劳动力年龄结构需求不同,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可能更倾向于年轻劳动力,而老年职工在这些行业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可能出现老年职工就业难的情况。
为应对这一挑战,应加强劳动力市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为不同年龄段职工提供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如为老年职工设置技术指导、顾问等岗位,为年轻职工提供更多培训和晋升机会。同时,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根据不同行业需求,为老年职工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在新兴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代际平衡与结构优化。
5.2 不同行业与岗位适应性差异
不同行业和岗位对延迟退休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一些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如建筑、制造业等,职工在年龄较大时身体机能下降,难以承受高强度工作,实施延迟退休难度较大。而一些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如金融、教育等,职工在老年阶段仍能保持较高工作效率,对延迟退休的接受度相对较高。此外,不同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也影响职工对延迟退休的适应程度。
针对这种差异,应制定差异化延迟退休政策。对于体力劳动行业,可适当放宽弹性退休条件,允许职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退休时间;对于脑力劳动行业,可稳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同时,加强劳动保护和工作环境改善,为老年职工提供更适宜的工作条件,提高其对延迟退休的适应能力。
5.3 职工权益保障与政策公平性问题
在延迟退休政策实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和政策公平性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确保职工在延迟退休期间的工资待遇、劳动福利等权益不受损害,防止企业因职工延迟退休而降低其待遇。另一方面,政策应充分考虑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职工的差异,避免因延迟退休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例如,低收入职工可能更依赖养老金维持生活,延迟退休对其当前生活影响较大;而高收入职工可能更有能力应对延迟退休。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职工社保基金平衡影响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现行退休制度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社保基金收入角度看,延长缴费年限、在岗工资增长带动缴费基数提升以及参保人数相对稳定等因素,使得社保基金收入显著增加。从社保基金支出角度看,养老金领取时间推迟减少当期支出,养老金待遇调整压力缓解,并且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社保基金应对支出增加的能力增强。然而,延迟退休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难题、不同行业与岗位适应性差异以及职工权益保障与政策公平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艳林,谈未来,龚艳兰,詹长春,李君荣.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管理的指标体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S3): :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