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体育课堂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研究

作者

石磊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

引言

体育课堂是初中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塑造健康体魄的重要环节。初中生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骨骼肌肉尚未完全成熟,运动协调性与自我保护意识仍在发展,加之体育课堂涉及跑、跳、投、对抗性运动等多种项目,若预防不当或处理不及时,易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运动恐惧心理,削弱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初中体育课堂运动损伤的常见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的身体状态与运动认知是影响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身体发育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体能基础薄弱、肌肉力量不足或关节稳定性较差,在高强度运动中易因身体支撑能力不足引发损伤;同时,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运动认知,存在运动前不重视热身、运动中急于求成或违规操作的情况,如未充分活动关节就进行剧烈跑跳,或在球类对抗中忽视规则盲目冲撞,这些行为大幅增加了损伤风险。

(二)教学与指导因素

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现场指导不到位,也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关键诱因。部分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未充分考虑初中生的体能水平与运动基础,设置的运动强度过大、难度过高,或在短时间内安排过多高强度训练项目,导致学生身体过度疲劳,增加损伤概率;在技能教学中,若教师示范不规范、讲解不清晰,易使学生形成错误动作习惯,长期错误动作积累易引发慢性损伤;同时,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运动过程监管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危险动作,也会导致损伤隐患转化为实际伤害。

(三)环境与器材因素

体育课堂的运动环境与器材条件,对损伤预防具有直接影响。运动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如操场地面凹凸不平、塑胶跑道老化破损、篮球场边线附近有障碍物等,易导致学生在运动中滑倒、绊倒;运动器材维护不当,如篮球架螺丝松动、跳绳磨损断裂、体操垫厚度不足或摆放不整齐等,会增加器材使用过程中的损伤风险;此外,恶劣的天气条件,如高温暴晒、雨雪天气导致场地湿滑,若教师未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或采取防护措施,也可能诱发运动损伤。

二、初中体育课堂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一)强化学生运动认知,培养安全意识

预防运动损伤需从提升学生认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安全观念。体育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运动安全知识,通过理论讲解、视频演示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常见损伤类型、成因及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热身、规范动作、合理休息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安全技能训练,如教授正确的摔倒缓冲动作、对抗性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技巧等,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安全防护方法。此外,通过课堂纪律强调与案例警示,引导学生养成专注运动、遵守规则的习惯,减少因主观疏忽引发的损伤。

(二)优化教学设计,加强过程指导

科学的教学设计与精准的过程指导,是预防损伤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结合初中生体能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难度,避免突然增加训练量或设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项目;运动前需组织充分的热身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热身方案,如跑步、关节活动、动态拉伸等,确保学生身体各部位充分激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规范示范动作,通过分解讲解、纠错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运动姿势,同时加强课堂巡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危险动作,对体能较弱或动作不熟练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个性化指导,避免因动作失误引发损伤。

(三)完善环境与器材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保障运动环境与器材安全,是预防损伤的基础保障。学校需建立定期的场地与器材检查维护机制,安排专人定期排查操场、体育馆等运动场地,及时修复破损地面、清理障碍物;对体育器材进行分类管理,定期检查器材的完好度,更换老化、损坏的器材,确保器材符合安全使用标准;教师在课前需再次检查场地与器材状态,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再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如高温天气减少户外高强度运动、雨雪天气将教学转移至室内或改为理论课,避免恶劣环境引发损伤。

三、初中体育课堂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一)明确损伤判断要点,做到及时识别

运动损伤发生后,及时准确的判断是科学处理的前提。体育教师需掌握基本的损伤判断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症状表现,如疼痛部位、肿胀程度、肢体活动是否受限等,初步判断损伤类型,区分扭伤、拉伤、擦伤、骨折等常见损伤;同时,通过询问学生受伤过程与感受,了解损伤发生的具体情况,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若损伤症状较严重,如出现剧烈疼痛、肢体畸形、无法活动等情况,需立即停止对损伤部位的触碰,避免因误判导致二次伤害。

(二)遵循规范处理流程,实施初步救护

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需遵循规范的初步处理流程,缓解损伤症状。对于轻微擦伤、挫伤,先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污垢与杂质,再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最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进行包扎,防止伤口感染;对于扭伤、拉伤等软组织损伤,需立即让学生停止运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将损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减少肿胀,同时采用冷敷的方式(如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损伤部位)收缩血管,缓解疼痛与肿胀,冷敷时间控制在 15-20 分钟,避免冻伤皮肤;对于疑似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需保持损伤部位固定不动,使用夹板、树枝等物品对损伤肢体进行临时固定,避免肢体活动加重损伤,同时立即联系校医或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疗人员处理。

(三)做好后续跟进管理,促进恢复

损伤初步处理后,需做好后续跟进管理,帮助学生尽快恢复。教师需记录学生的损伤情况与处理措施,及时与班主任、家长沟通,告知损伤后续护理注意事项,如避免损伤部位过度用力、按时更换伤口敷料、遵循医嘱进行康复锻炼等;在学生恢复期间,根据其损伤恢复情况调整体育课堂参与方式,如允许学生暂时旁观学习、参与轻度的非损伤部位运动,避免因长期缺席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因损伤产生焦虑、恐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积极配合恢复,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再逐步恢复正常运动。

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是保障学生运动安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当前课堂中存在的学生认知不足、教学指导不当、环境器材隐患等问题,均可能诱发运动损伤。通过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完善环境器材管理,可有效降低损伤发生率;而明确损伤判断要点、遵循规范处理流程、做好后续跟进管理,能最大限度减少损伤对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阮孟之.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预防策略的实证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07):67-69.

[2]卓建平.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防范的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9):146-148.

[3]郑异黠.初中体育课堂运动损伤风险来源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21):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