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R 高中地理课堂:虚拟地貌观察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作者

周笑笑

代县中学高中部

引言

地貌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中多依赖图片、视频或模型进行讲解,难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地貌的立体形态与形成过程,导致学生理解抽象、学习兴趣不足。AR 技术通过将虚拟地貌模型与现实课堂环境融合,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观察场景,使抽象的地貌知识具象化。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背景下,探索 AR 技术在高中地理虚拟地貌观察中的实践应用,分析其教学效果,对于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AR 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地貌教学的优势

(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沉浸感

AR 技术能够将二维的地貌知识转化为三维虚拟模型,直观呈现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及内部结构。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或 AR 眼镜,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虚拟地貌,如旋转山地模型查看坡向、缩放峡谷模型观察岩层分布,这种立体可视化方式突破了平面教具的局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认知。

(二)突破时空与资源的限制

传统地貌观察受限于实地考察的成本、安全及地域条件,许多典型地貌如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难以让学生亲身体验。AR 技术可通过虚拟建模还原各类地貌,学生在课堂中即可 “ 走进” 不同地区、不同形成阶段的地貌景观,实现跨时空的观察学习。此外,虚拟地貌模型可重复使用、灵活调整,避免了实体模型制作成本高、更新难的问题,丰富了教学资源,使稀缺的地貌观察机会变得普及易得。

(三)促进互动与个性化学习

AR 技术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学生可在虚拟地貌场景中标记疑问点、分享观察发现,教师通过后台系统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讲解。同时,虚拟地貌模型可设置不同难度层级的观察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如基础任务聚焦地貌形态识别,进阶任务探究地貌形成原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教学的精准性。

二、AR 高中地理课堂虚拟地貌观察的实践路径

(一)虚拟地貌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虚拟地貌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开发设计需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聚焦教学重点难点。首先,明确资源覆盖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盆地、喀斯特、丹霞等,确保与教材知识点匹配。其次,建模时注重细节还原,如地貌的海拔差异、岩石纹理、植被分布等,同时融入动态元素,如展示河流侵蚀形成峡谷的过程、冰川运动对地表的作用等,增强模型的科学性与生动性。

(二)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设计

将 AR 虚拟地貌观察融入课堂教学需优化教学流程,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课前,教师推送相关地貌的基础知识与 AR 资源预习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观察对象。课中,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如 “ 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 ,再引导学生使用 AR 设备观察虚拟模型,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完成观察任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观察结束后,组织交流讨论,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梳理,结合模型深化对地貌形成原理的理解。课后,布置拓展任务,如使用 AR 工具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巩固学习成果。

(三)教学支持环境的构建

为确保 AR 虚拟地貌观察的顺利进行,构建完善的教学支持环境至关重要。在硬件配置上,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配备适宜的AR设备,如平板电脑、AR 眼镜等,并确保这些设备具备满足虚拟模型运行所需的高性能。软件层面,需选用操作便捷且稳定性强的 AR 教学平台,该平台应支持模型的快速加载、用户友好的互动操作以及数据的有效统计。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样关键,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 AR 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 AR 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在教学中应用这些技术的技巧,以便设计出既有趣又有效的观察活动。另外,建立一支技术支持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该团队负责及时处理设备故障、软件问题,确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得到迅速解决,从而保障教学的顺畅进行,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体验。

三、AR 高中地理课堂虚拟地貌观察的应用效果与优化方向

(一)应用效果分析

AR 虚拟地貌观察在提升地理教学效果方面表现显著。从学生学习角度看,直观的虚拟场景降低了地貌知识的理解难度,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地理实践力得到提升,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明显增强。从知识掌握角度,通过主动观察与互动探究,学生对地貌类型、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的记忆更深刻,知识迁移能力也有所提高,能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地貌现象。从教师教学角度,AR 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减轻了传统教具演示的负担,使教学更具创新性与吸引力,同时通过数据反馈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薄弱点。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 AR 虚拟地貌观察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虚拟地貌模型的真实性与科学性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模型可能存在细节简化过度或与实际地貌偏差的情况,影响学生的认知准确性。此外,AR技术使用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部分学生专注于设备操作而非观察思考,导致学习效果打折扣。同时,设备成本与技术维护对学校提出了一定要求,资源开发的专业性也考验着教师的能力,这些因素制约了 AR 技术的普及应用。

(三)优化方向与建议

为提升 AR 虚拟地貌观察的应用效果,需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在资源开发上,加强与地理学科专家、技术人员的合作,提高模型的科学性与精细度,增加动态演示功能,更直观地呈现地貌演化过程。在教学实施上,注重引导学生将虚拟观察与理论学习结合,设计分层任务引导深度思考,避免技术使用流于形式。在支持保障上,推动 AR 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降低学校的开发成本;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培训,提升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能力。此外,可结合实地考察,将虚拟观察与真实体验互补,帮助学生建立虚拟与现实的联系。

结束语

AR 技术为高中地理虚拟地貌观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其在增强教学直观性、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互动学习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提升了地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通过科学开发虚拟资源、优化教学流程、构建支持环境,AR 虚拟地貌观察得以在课堂中有效应用,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知识掌握效果。尽管目前存在资源质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持续优化与完善,AR 技术必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进一步探索 AR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应用,如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推动地理教学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榕东.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 地貌的观察” 为例[J]. 高考, 2025, (02): 136-138.

[2]才爽.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索——以人教版“ 地貌的观察” 为例[J]. 地理教学, 2024, (24): 52-55.

[3]姚晶.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设计研究——以《地貌的观察》为例[J]. 快乐阅读, 2024, (08):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