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模式探索

作者

康晨

身份证号:110221198910056412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与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的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模式下,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电力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导致协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频发,制约了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模式的内涵

1.1 电力运维检修的核心内容与特点

电力运维检修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核心目标,涵盖设备巡检、状态监测、故障修复及预防性维护等关键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全链条设备的实时状态跟踪,通过定期检查与动态监测识别潜在隐患,在故障发生时快速响应并实施修复,同时通过计划性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这一工作具有强时效性与高专业性特征:设备故障可能导致供电中断,要求检修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而电力设备的技术复杂性则对运维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提出严苛要求。

1.2 工程管理在电力领域的应用范畴

工程管理在电力领域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涵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验收交付及后期运维等阶段。在规划阶段,需结合电力负荷需求与电网布局,制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项目方案;施工阶段则聚焦进度控制、质量监督与安全管理,确保工程按标准推进;验收环节通过严格的指标检测,验证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1.3 融合模式的定义与核心要素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模式,是指打破两者间的管理壁垒,将工程管理的系统性思维与运维检修的实操需求有机结合,形成覆盖电力设备建设、运行 、维护全周期的协同管理体系。这一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流程衔接、信息贯通与目标协同:流程衔接要求工程建设阶段充分考虑后期运维便利性,如在设计中预留监测接口、在施工中记录设备关键参数,为运维检修提供数据支撑;信息贯通则通过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实现项目规划、施工数据与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目标协同需兼顾工程建设的经济性与运维检修的高效性,在项目设计阶段即融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避免后期因运维不便导致的额外支出。

二、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的现存问题

2.1 管理体系分割,协同效率低下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在传统模式中常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工程管理部门侧重项目建设的进度与质量控制,关注施工方案的落地与验收标准的达成;而运维检修部门则聚焦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与故障处理,两者在目标设定、流程设计与考核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分割状态导致跨部门协作时出现流程梗阻:例如,工程验收环节未充分纳入运维需求,导致投运后的设备因检修通道不足、监测点缺失等问题增加维护难度;而运维中发现的设备设计缺陷,也难以高效反馈至工程管理环节以推动后续项目优化。

2.2 数据信息孤岛,资源共享不足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多分散在各自的管理系统中,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形成 “信息孤岛”。工程管理阶段积累的设计图纸、设备参数、施工记录等数据,往往以纸质档案或独立电子文档形式留存,未与运维检修的实时监测系统对接,导致运维人员难以快速追溯设备的历史信息。反之,运维过程中记录的设备故障类型、运行损耗等数据,也难以反馈至工程管理系统,无法为新项目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资源共享的不足还体现在物资管理层面:工程建设阶段的备品备件库存与运维检修的物资需求缺乏联动,可能导致重复采购或应急物资短缺,既增加成本又影响检修效率。信息与资源的割裂,使得全生命周期管理失去数据支撑,难以实现精准决策。

2.3 人员职责交叉模糊,专业能力不匹配

工程管理的界定与运维检修存在交叉不明的问题。如新项目建设期间投产时设备的调试验收,将伴随工程管理部门与运维检修部门内部职责交叉不清的情况出现工作脱节现象;设备更新改造项目也会出现改造方案设计执行以及再改造投资决策制定中因为交叉出现的工作效率低下现象。最为明显的是专业能力的人不匹配问题,工程管理的人员对规划建设和施工组织熟悉较多,对设备运行特点以及维护规律却知之甚少。

三、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融合模式的构建策略

3.1 建立一体化管理架构,明确权责划分

消除条块分割,建立集电力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为一体的统一管理框架是融合模式实现的关键。建立跨部门的统筹管理部门,由统筹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管理目的和管理流程,将工程管理阶段和实施阶段与运维检修阶段和运行阶段同步纳入一体化管理范畴;在履责归位方面,通过完整的制度文件明确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项目交付验收时,运维部门全程介入,从运行角度提出验收意见,构建建设和运维闭合责任链。

3.2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与协同决策

基于数据集成的思想,建立统一的平台,打破信息壁垒。集成平台应该满足工程管理以及运行检修平台的信息要求,把工程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图纸、设备信息、施工信息、运行信息、故障信息等各类信息统一纳入管理平台,可以统一管理平台中的数据,并支持数据的实时更新。利用统一的信息接口,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在建设过程结束后到工程后续的检修和运维等环节的无缝对接,为后续工程项目方案提供参考。

3.3 优化人员培养机制,提升跨领域综合能力

为解决因人员专业素养缺失引发的管理问题,应建立健全培养和调岗学习机制。针对技术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于设备运营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明晰常见故障处置思路和所需维护内容;针对运维检修人员,也应增加对项目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的培训学习,明晰所用项目设备建设和设备机理。实施岗位“转岗”计划,将工程部门与运维部门具有技术专长的员工轮流互换岗位,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横向专业知识与技能。针对复合人才合理评判,引导员工自主挖掘自身各项专业技能。

3.4 引入智能化技术,推动融合流程自动化

应用智能化手段提高融合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工作业环节的协同成本。在管理粒度上,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运维过程的设备运行情况在线监控,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档案。在协同流程上,运用智能化流程工具实现跨部门的审批、数据接口、流程和平台的流转等人工重复工作的智能化处理,如工程验收数据自动流转到运维平台,不必再进行二次录入;运维发现问题提出的改造需求自动触发工程部门的评估流程。

结语

电力运维检修与工程管理的融合是电力行业提质增效的必然趋势。通过破解管理分割、信息孤岛、人员能力失衡等问题,依托一体化架构、信息共享、人才培养与智能技术,可实现全周期协同管理。未来需持续深化模式创新,以动态适配电力系统发展需求,为构建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电力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金龙.带电检测技术下的配网电力设备运维检修[J].自动化应用,2024,65(08):145-146+149.

[2]高峰,杨莹,马玮娜.基于机器视觉的电力运维数据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24,32(09):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