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作者

刘尹会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导向教育改革的推进,大概念教学逐渐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小学数学大概念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提炼,涵盖数学思想方法、核心原理与关键能力,能够串联起不同学段、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将大概念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还能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一、小学数学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础条件

(一)明确小学数学大概念的核心内涵与范畴

应用大概念开展教学,首要任务是准确界定小学数学大概念的核心内涵与范畴。小学数学大概念并非单一知识点,而是贯穿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与关键原理,如 “数与运算” 领域中的 “数位与计数单位”“运算律”,“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的 “图形的特征与关系”“度量观念”,“统计与概率” 领域中的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等。需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规律,梳理各知识领域的大概念体系,明确每个大概念的核心要义与覆盖范围,为课堂教学应用提供清晰的目标导向,避免大概念应用流于形式。

(二)提升教师对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学能力

教师是大概念教学实施的关键主体,其对大概念的理解深度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需通过专题培训、教研活动、案例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内涵与价值,掌握大概念与具体知识点的关联逻辑;同时,指导教师学会设计围绕大概念的教学方案,包括如何拆解大概念、如何串联知识点、如何设计探究任务等,提升教师将大概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此外,还需培养教师的课程整合意识,引导教师从整体视角规划教学内容,为大概念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奠定师资基础。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资源与环境支持

大概念教学的开展需要配套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在教学资源方面,需开发围绕大概念的教材补充材料、课件、探究任务单、教具学具等,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素材;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拓展大概念学习的渠道与形式。在教学环境方面,需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打破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围绕大概念开展深度思考与讨论,让课堂成为大概念建构与应用的载体。

二、小学数学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施路径

(一)以大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需以大概念为统领,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教学目标应突破单一知识点的掌握,聚焦大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明确学生需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关键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学段特点,将大概念分解为阶段性的子目标,确保目标具有层次性与可操作性。教学内容设计需围绕大概念串联相关知识点,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形成结构化的内容模块,例如以 “度量观念” 大概念为核心,整合长度、面积、体积的度量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度量的本质与统一标准的意义,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

(二)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大概念本质

问题驱动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概念的有效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为线索推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核心问题应围绕大概念的本质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与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逐步抽象出数学规律与原理,进而理解大概念的内涵。例如,在 “运算律” 大概念教学中,可通过 “为什么不同的运算顺序会得到相同结果”“运算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 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归纳等过程,自主探究运算律的本质,实现对大概念的深层理解。

(三)依托知识迁移促进大概念的应用与深化

大概念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解,更在于应用与迁移。在课堂教学中,需为学生提供知识迁移的场景与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大概念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可通过设计跨知识点、跨领域的应用任务,让学生学会用大概念统领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不同数学领域间建立联系,例如将 “比例” 大概念应用于图形缩放、浓度计算、速度问题等场景,帮助学生体会大概念的普适性与应用性,提升知识迁移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学数学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结合跨学科教学拓展大概念应用场景

将大概念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相结合,能够拓展大概念的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围绕数学大概念,整合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跨学科情境中应用数学大概念解决问题。例如,以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大概念为核心,结合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同时用语文文字描述分析结果,不仅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多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大概念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为大概念教学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可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互动教学软件等技术手段,打造直观、生动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更好地理解大概念的本质。例如,在 “图形的特征与关系” 大概念教学中,利用 VR 技术构建三维图形模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直观感受图形的构成与变换,理解图形间的位置关系与性质;通过互动教学软件设计分层练习,根据学生对大概念的掌握情况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实现精准教学,提升大概念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构建基于大概念的差异化教学模式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构建基于大概念的差异化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需根据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设计分层的探究任务与学习目标:对基础较弱的学生,侧重引导其掌握大概念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与简单应用;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深入探究大概念的拓展应用与深层逻辑。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辅导等方式,为不同学生提供适配的学习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大概念学习中获得发展,实现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的目标。

结束语

小学数学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是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需持续深化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大概念教学策略,让大概念真正成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红艳. 大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25): 22-25.

[2]马莉莉. 以大概念为主线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 山西教育(教学),2025, (07): 31-32.

[3]马静.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 (13):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