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吴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关注。研究该群体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对促其心理发展、学校健康管理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高校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重点关注群体,他们通过大学环境变化、社会需求多元及高校招生改革等因素考入。所以,用问卷了解其心理健康,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引导成长、培育人才的关键。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定标准
1.我校按家庭经济状况把学生困难类型分为特困生、困难生、一般困难生三档。当前,家庭经济困难生占在校生40%以内,其中特困生约8%、困难生约12%、一般困难生约20% ,各系可微调,但全系困难生比例不超40%。
2.八类学生(建档立卡等)须认定为特别困难,需提供国家统一制式证明材料。班主任审核原件、留存复印件并签“原件已审核”及签名。学生经通知未申请或未按时按要求提交材料,可不予认定。
3.其他学生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需班级民主评议且符合实际。符合父母务农、多子女读书、家人或本人患重疾、单亲、地区遇灾、家庭突发意外等两种及以上情况,建议认定为比较困难;符合一种为一般困难。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指因家境差、支付教育费用困难、亟需关怀的高校学生。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危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
1.自卑焦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环境不同。部分人因怕被轻视,不敢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往;有的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差,愈发怯懦自卑,遇事逃避退缩。
2.焦虑抑郁:家庭经济困难生生活有危机,勤俭节约,在就业压力下更焦虑抑郁,表现为话少、情绪低落、行动迟缓、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3.敏感孤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敏感,人际关系突出。受竞争、学业和多元价值观影响,部分人多疑,觉得不被接纳,减少社交,独来独往。长此以往易性格缺陷、心理畸形,出现敏感孤僻、逃避现实等问题。
4.嫉妒孤僻: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爱攀比,发现自身不如人时易嫉妒。又觉不被接纳,减少社交,易引发性格和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怜、自残等极端心理。
四、我院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问题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有1243名家庭经济困难生,57.16%无心理问题,27.43%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受自卑等困扰,主要压力源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
915人参与问卷调查,男生244人(26.67%),女生671人(73.33%)。年级分布为大一198人(21.64%),大二312人(34.1%),大三357人(39.02% ),大四48人(5.25%)。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生872人(95.3%),非困难生43人(4.7%)。251人(27.43%)认为家庭经济困难与心理健康有关,523人(57.16%)认为无关,141人(15.41%)表示不清楚。
经心理测评各项数据统计后,心理问题在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中呈现出一定比例的分布,其中敏感和自卑占比达21.31%,抑郁情绪(以一周多次计算)占比10.27%,情感脆弱(严重与偏重合计)占比8.08%,焦虑情绪(经常有)占比7.1%,嫉妒(经常有)占比4.7%,虚荣(偏重与严重合计)占比4.04%,孤独(偏重)占比3.39%,人际关系(严重与偏重合计)占比2.08% 。这些心理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强与自信不足: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因成长环境受限,生活方式有别于他人。他们自尊强怕被轻视,不敢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往,自卑且遇事逃避。
2.自卑与抑郁:经济压力致其愁学费、忧还款、怕就业,加剧焦虑抑郁,表现为言语少、情绪低落。因自觉不如人,渴望又害怕社交,长期孤独担忧,易自卑、自我封闭,甚至出现人格改变和精神病症状。
3.偏激与嫉妒:有的因物质条件差产生虚荣心理,如过度在意穿着、追求表面风光,既加重心理负担,又不利于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
4.敏感与孤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敏感,在交往中易误解、放大小事。在高校竞争、学业压力和多元价值观冲击下,部分人更显敏感多疑,觉得不被接纳,于是减少交流、回避社交,独来独往。
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1.危害个人心理与成长:心理问题干扰困难生学习、生活和社交,使其自我封闭、人际孤立,削弱适应力,遇困难易逃避,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长此以往造成性格缺陷,威胁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
2.影响和谐校园与社会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需高校关怀,其心理健康关乎校园与社会和谐。心理问题让少数人迟到旷课、态度差,影响教学与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学校管理。
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是主因
1.收入低负担重:9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按马斯洛需求理论,这让他们在社交、受尊重等需求满足上困难,在校园和人际交往中被边缘化。
2.社会文化:他们进入大学,家庭背景带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易引发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自卑感强、自我封闭,成为心理健康隐患。
(二)自身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1.学习基础薄弱: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困难大学生因教学条件差,难达大学要求。大学生活评价多元,困难生若没成绩优势、缺其他资源,易因评价落差自卑、敏感。
2.自我形象关注敏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脆弱,承受力弱,生存状态不稳定,易陷困境。因怕受伤害,抵触异样目光和怜悯,所以对自我形象格外敏感。。
3.思维封闭简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经济压力,思维和人际倾向封闭,有的隐瞒处境、抗拒同情、交往少。人际交往影响其学习生活与自我认知,受挫易自卑、认知偏差,影响心理健康。
(三)资助体系和心理支持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1.资助体系存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构建“奖、贷、助、减、免、补、勤”及“绿色通道”资助体系,但“减、勤、助、补”执行难。减免补助难满足需求,奖助学金覆盖窄,勤工助学岗位少,多数困难生校外打工,影响学习和健康。
2.高校关注不足:关注不够,重物质帮扶轻心理关注;助困育人脱节,助学易致学生依赖,未激自立能力;教育管理脱节,学生自主性强,困难生心理问题难反馈,沟通断层,问题难解决。
(四)社会环境是外部原因
1.收入分配不公:个人收入与劳动价值失衡、群体收入差距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此产生不公平感,加剧焦虑自卑。
2.金钱至上冲击:困难大学生感受金钱影响力,觉金钱决定地位,致心理失衡,易自卑、抑郁,人际和生活中消极、自我否定。
3.就业创业压力:困难大学生缺人脉、资金,就业竞争优势不足,压力大,易焦虑紧张,影响求职和未来发展。
七、结语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受关注。研究其心理问题与对策,对学生心理发展、学校教育、社会和谐意义重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把握其心理状态是做好学生工作、培育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M].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6日.
[2]颜新娟.浅析高校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与改善的途径[J].安康师专学报,2004(16):99-101.
[3]周茹.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61-64.
基金项目:文章为内蒙古自治区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2024年度共青团工作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为例”成果,项目编号:GQTYB2408。
作者简介:吴春华,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