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视角下功能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郑清梅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以语文知识与技能教学为基础,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性写作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目的,如写留言条、倡议书、调查报告等,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其具备天然的育人优势。但当前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常偏重格式训练,忽视写作背后的育人价值,难以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一、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现状与学科育人缺口

(一)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的现状特征

当前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以教材中的写作任务为核心,重点围绕常见应用文的格式与写法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先讲解应用文的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正文、落款的位置与写法,再提供范文供学生模仿,最后让学生按照格式完成写作练习。课后作业也以重复练习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为主,强调格式的规范性。整体教学聚焦“会写”目标,对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情感的真诚性以及写作过程中蕴含的思维训练、价值观引导关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功能性写作的育人潜力。

(二)功能性写作教学中的学科育人缺口

功能性写作教学在学科育人方面存在三方面主要缺口。一是价值观引导缺失,教学中未注重通过写作内容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写倡议书时,仅关注格式是否正确,未引导学生思考倡议内容的社会意义与责任担当;二是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写作过程中多让学生模仿范文,缺乏对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如写调查报告时,未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三是文化与情感渗透不足,未结合写作主题渗透传统文化或情感教育,如写家书时,未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珍贵,难以实现情感熏陶与文化传承的育人目标。

(三)传统功能性写作教学对学科育人的局限

传统功能性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科育人存在明显局限。从教学目标看,过于侧重“格式正确”的技能目标,忽视“价值观、思维、情感”等育人目标,导致写作教学与学科育人脱节;从教学方法看,“讲解—模仿—练习”的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自主思考与实践的机会,难以在写作中培养独立思维与责任意识;从评价标准看,评价多以格式是否规范、语句是否通顺为核心,未将内容的思想性、情感的真实性纳入评价体系,无法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关注育人内涵,进一步弱化了功能性写作的育人功能。

二、功能性写作在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中的核心价值

(一)培养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

功能性写作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功能性写作的任务多源于生活实际需求,如为班级活动写倡议书、为社区问题写建议信等,这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与事,思考如何通过文字解决实际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主动观察生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关注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同时提升通过文字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实现“以写促行”的育人效果。

(二)发展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功能性写作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功能性写作需围绕特定目的展开,如写调查报告需明确调查主题、梳理调查过程、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整个写作过程要求学生具备清晰的逻辑思路,能有序组织内容。在构思与写作中,学生需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才能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提升逻辑思维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写促思”

的育人效果。

(三)渗透情感熏陶与文化传承

功能性写作能渗透情感熏陶与文化传承。部分功能性写作主题与情感、文化紧密相关,如写家书传递亲情、写节日贺卡弘扬传统习俗等。在写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融入真实情感,如写家书时回忆与家人的温暖瞬间,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同时挖掘写作主题中的文化元素,如写节日贺卡时介绍节日的起源与习俗,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实现“以写传情、以写载文”的育人效果。

三、学科育人视角下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策略

(一)立足生活实际,设计育人导向的写作任务

设计育人导向的写作任务是实现学科育人的基础。教师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科育人目标设计功能性写作任务,让写作任务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蕴含育人内涵。例如,围绕“环保”主题,设计“写校园环保倡议书”的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问题;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设计“写传统节日介绍卡”的任务,让学生在写作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写作任务设计需明确育人目标,如责任意识、文化认知等,确保写作过程能有效渗透育人理念。

(二)引导真实表达,强化写作中的情感与思想

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能强化写作中的情感与思想,提升育人效果。教学中,教师需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与真实感受写作,避免空话、套话。例如,写留言条时,引导学生回忆与留言对象的互动,用真诚的语言表达想法;写调查报告时,引导学生基于真实的观察与调查数据撰写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写作主题的意义,如写倡议书时,讨论“倡议内容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价值”,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正确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实现情感与思想的双重育人。

(三)优化评价体系,关注写作的育人内涵

优化评价体系是保障功能性写作育人效果的关键。评价需突破“格式优先”的传统标准,构建“技能 + 育人”双维度评价体系。技能维度关注格式规范、语句通顺;育人维度关注内容的真实性、思想的正确性、情感的真诚性,如评价倡议书时,不仅看格式是否正确,还看倡议内容是否体现责任意识、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写作中的育人内涵,如通过自评思考“我的写作是否表达了真实情感”“是否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践行学科育人目标。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学科育人视角下,功能性写作教学不仅是培养写作技能的途径,更是渗透价值观引导、能力培养与情感熏陶的重要载体。当前功能性写作教学需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通过设计育人导向的任务、引导真实表达、优化评价体系,让功能性写作成为学科育人的有效抓手。

参考文献

[1] 张 全 胜 . 小 学 语 文 写 作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J]. 启 迪 与 智 慧(上),2025,(07):111-113.

[2]巨继珍.善思考,勤表达——小学语文高年级留守儿童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3):43-45.

[3]马清学.增强表达的号召力: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倡议书写作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5,(1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