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探索
邓生银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730300
摘要:数字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浪潮持续推进之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碰上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环境冲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约束,价值观多元化造成的冲击也愈加明显。怎样利用网络资源,融合新媒体手段,改良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了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针对网络时代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方向,全面探究内容更新,平台塑造以及评价机制改良策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融合化,智能化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互联网全面渗透教育领域之际,高职思政教育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的节点,网络带来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增添资源与渠道。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多样,信息纷杂等状况,对传统思政模式产生冲击,怎样抓住网络机遇,化解问题,达成思政教育革新发展。这是高职院校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文章会细致探究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变革之路。
一、网络环境对高职思政教育产生的挑战与应变需求
(一)网络多元信息对学生思想认知形成的干扰机制研究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路径极为开放且复杂,网络信息来源多样,观点各异,打破了传统课堂知识的单一权威局面,学生浏览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论坛等途径时,会经常遇到各种言论和价值观念,有些甚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在缺乏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体系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错误信息带偏,理想信念淡化,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减弱。如果思政教师在传统教学里无法及时介入学生的网络信息接收过程,原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应对多元舆情引导需求。
(二)网络语境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失效风险与互动滞后性
网络环境之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变得越发便捷化、碎片化与视觉化,而传统思政课在内容组织、表达形式以及互动方式等方面依旧比较僵化,很难符合学生个性化、即时性学习的需求,教师单方面讲授、照本宣科的课堂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内容听不懂、讲授听不进、情感无共鸣”现象频发。在网络社群当中,学生更偏好参与以趣味性、情境化、具象表达为主导的交流,传统教学话语体系显得抽象、滞后且缺乏参与感,教学过程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既不利于思想认同的建立,又削减了课程的吸引力与教育实效。因此,教师必须冲破时间、空间及形式的限制,采用富有张力的互动模式与媒介元素,完成对话型教学转型。
(三)网络思政教学资源碎片化及监管缺失的结构难题
思政教育内容在网络上流传时出现资源零散、结构松散且缺少系统规划之类的状况,各种自媒体账号、自制视频以及公众号文章尽管扩充了思政内容的来源,但是这些内容的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内容缺少思想深度、理论逻辑以及价值引领,不能够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育人机制,平台管理者和教学组织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壁垒,没有有效的交流渠道和审查程序,致使教学资源被大量的无序内容所消耗,而且一些高校在推进网络思政的时候表现出重平台轻内容、重技术轻教育的状况,缺乏系统的教学顶层设计和评估回馈途径。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推动教学资源体系化发展,打通内容设计、公布监督和评价回馈之间的逻辑通路,塑造闭环式的思政内容流传链条。
二、高职思政教育在网络语境下的创新融合与优化路径
(一)构建融媒体表达体系提升课程内容传播力与吸引力
网络流传语境下,思政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决定着它的覆盖范围和教育效果,创建融媒体表达体系就要冲破传统文本和课堂演讲的单一形式,充分利用图文,视频,音频,动画,交互网页等多模态媒体形式,把抽象的政治理论变成容易感知,容易明白,容易参加的网络内容,课程内容策划要从热点事件,青年话题,生活场景等方面切入,用微课,短视频,知识帖等形式推送,提升学生获取兴趣和认知接受度,融媒体表达重视“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通过人物塑造,情境营造和情感唤醒做到价值浸润式流传,而且创建校园思政媒体矩阵,统一内容调性和技术标准,形成全网联动,内容协同,主题突出的流传网络,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
(二)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思政教育要脱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参与的互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搭建虚拟互动社区平台,有益于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归属感。平台的功能设计应包含在线答题、情境讨论、案例推演、观点PK、评论跟帖等互动板块,给学生赋予自由表达与思想碰撞的空间,促使学生围绕时政热点、社会事件、政策解读、身边生活等主题自行发帖、观点交流,教师通过话题引导与价值反馈来加强正面引导,平台需设计积分、等级、勋章等奖励机制,促使学生从“被动围观”走向“主动参与”,还要加大网络行为分析力度与大数据处理强度,精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趋向与兴趣点,做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匹配与即时反馈,从而真正达成教育过程的“以生为本”。
(三)高职院校思政网络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教学保障建设
思政教育在网络化过程中不仅要依靠媒介平台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支撑。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培养目标,建立包含理想信念、国家安全、法治意识、劳动精神等各方面的网络思政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要注重模块化,将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实践任务与网络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学-思-践-悟”四个层级的进阶路径,并提供数字教材、情境视频、可视化图谱、互动课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要定期更新,引入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转,还要建立课程数据库、教师资源库和学习数据分析平台,促进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学习评价、教研反哺之间的良性循环。
(四)构建网络思政育人质量评价体系推动教学实效落地
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学评价不能只靠传统考试,要创建起全方位、多视角、智能化的评价系统。评价维度包含知识掌握情况、价值认同状况、行为表现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不能陷入单一化和静态化的倾向。从技术手段来讲,要用学习数据挖掘和行为轨迹分析来动态考察学生在线时长、活跃程度、发言偏向、互动频次等行为指标,当作评价参考,采用学生互评、自我反省、情感调查等辅助评价形式,扩大思政教育实效性验证的范围和深度。评价结果要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挂钩,再反馈到课程改进、教师教学改善之中。高校管理层需设置专门的科研攻关小组和质量监测组织,针对网络思政课程的执行情况展开定时评判并公布指标,创建起合理的评价闭环,促使思政教育的效果由“看得见”变为“评得准”。
三、结束语
网络环境给高职思政教育方式、理念和技术带来深刻重构,也为创新发展增添新活力和新动能,通过内容表达更新、平台功能拓展、课程体系重构和评价机制改善。思政教育要做到从灌输型到对话型、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到智能的全方位转型。未来要持续推动思政教育同数字技术和学生成长与时代命题融合,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育人价值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