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袁慧敏
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 408000
随着信息时代多元价值观的交织碰撞,高中学生面临的道德选择日益复杂,传统单向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当前,部分德育工作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说教轻体验的问题,导致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脱节。基于此,本文聚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智慧,探索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德育策略,以期为破解高中德育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一、以文化为基,构建浸润式德育场域
文化作为价值观的载体,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超显性说教。班主任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与学科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构建多层次的文化浸润场域,使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这种浸润式德育并非刻意的道德灌输,而是通过环境布置、活动设计与文化对话,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促使其在审美体验与价值思辨中形成稳定的道德判断。文化浸润的关键在于营造“润物无声”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持续接受文化熏陶,进而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
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可以实施“三维文化墙”项目:左侧墙面设置“经典回响”专栏,每周更新《论语》《道德经》中的修身警句,附上班主任手写的现代解读;右侧墙面开辟“班级史记”板块,由学生轮流记录班级每日发生的道德闪光事件,如互助学习、志愿服务等;后墙打造“多元视角”展区,展示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道德评论。学生张某曾因沉迷网络疏于学业,在参与“经典回响”解读时,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产生深刻共鸣,结合“班级史记”中同学为集体荣誉拼搏的事迹,逐渐调整生活重心,主动加入班级志愿服务队。该案例中,班主任未进行直接批评,而是通过文化符号的持续刺激,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道德反思与行为矫正。
二、以情感为桥,搭建对话式德育纽带
情感是道德教育的催化剂,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接纳教育者,道德理念才能真正入耳入心。班主任需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通过共情理解、价值澄清与情感支持,搭建“倾听—回应—共鸣”的德育纽带。这种情感联结式德育要求教育者摒弃权威姿态,以“同伴者”身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观的有效传递。情感对话的核心在于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交往,使理性说教转化为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被理解、被信任的氛围中主动提升道德自觉。
例如,在处理学生之间突发的冲突事件时,教师可以采取“三步情感对话法”:首先,单独与学生沟通,专注倾听其因父母离异导致的情绪压抑,肯定其渴望被关注的合理需求(共情阶段);其次,引导其分析冲突中双方的责任,通过“如果对方这样对待你,你会有何感受”
的换位思考,帮助其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澄清阶段);最后,邀请双方参与“情绪管理工作坊”,共同制定班级“冲突解决公约”(转化阶段)。一个月后,学生主动在班级分享自己的反思日记,其真诚态度引发全班对人际交往的深度讨论。整个过程中,班主任未使用任何批评性语言,而是通过情感接纳促使学生完成道德自省。
三、以实践为径,设计体验式德育载体
道德认知的最终落点是行为实践,班主任应打破“课堂中心”的德育局限,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实践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道德理解。实践转化式德育强调“做中学”,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学习与社会调查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平台,使其在承担责任、克服困难、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这种实践体验需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既要有挑战性以激发潜能,又要符合其能力水平以增强成就感,从而实现道德认知向行为自觉的转化。
例如,班主任针对班级值日卫生常出现的敷衍现象,可以将班级划分为六个责任区,每个区域由小组自主制定清扫标准、轮值表及监督机制,要求每日记录区域内的环境变化与协作问题。项目启动首周,多个小组出现清扫不彻底、责任推诿等情况,地面纸屑残留、黑板槽积灰等问题反复出现。班主任没有当众批评,而是用相机记录下各区域的卫生细节,在班会课上展示对比照片,引导学生讨论“当你走进布满灰尘的教室时,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两周后,班级自发形成“课前两分钟巡查”制度,各小组不仅能完成基础清扫,还主动增设了绿植养护、文具共享角等增值服务。在中期总结会上,学生们普遍提到:“原来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就是对集体最好的尊重。”该实践通过日常劳动场景的重构,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体悟“责任担当”与“集体荣誉感”的实践意义。
结语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本质上是回归教育的本真——在理性与情感的交织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提及的三种策略的共性在于摒弃了“道德完人”的塑造企图,转而尊重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在理解与引导中培育真实、立体的道德人格。真正有效的德育,不在于传授多少道德教条,而在于能否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或许这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新时代德育语境下的深层意蕴。
参考文献
[1] 印金凤 . 晓之以理 , 动之以情 —谈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J]. 新世纪智能 ,2024,(97):57-58.
[2] 池柳萍 . 晓之以理 , 动之以情——谈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J]. 中学时代 ,2014,(2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