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潇
阿克苏地区二中 84300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立德树人” 已确立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指引着学科教学的价值导向。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理念的创新范式,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高中语文作为承载人文精神、文化传承与思维培养功能的基础学科,其教材文本涵盖古今中外的哲学思辨、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天然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对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仍面临理念认知偏差、教学方法滞后、评价体系缺失等现实困境,亟待系统性的策略优化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 旨在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而课程思政通过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从《诗经》的家国情怀到鲁迅笔下的民族觉醒,从革命诗词的理想信念到现当代文学的社会担当,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载体。教师通过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如在《离骚》教学中解析屈原的爱国精神与高洁品格,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使 “立德树人” 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知识本位为导向,存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割裂的问题。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入,推动语文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 “知识 - 能力 - 价值” 三维目标转变。教师需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情境教学法还原历史语境,运用跨学科融合策略解读文本内涵,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启迪与文化浸润的场域。例如,在讲解《鸿门宴》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决策中的价值观冲突,既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高中语文课程思政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如在《我与地坛》教学中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引导学生在语言建构中实现精神成长。统编教材以 “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等人文主题统摄单元内容,教师可借此开展议题式教学,如围绕 “当代青年的使命” 组织辩论,促进学生将文本中的思政内涵转化为现实行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鉴赏等语文素养,更塑造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
受传统应试教育惯性影响,部分教师仍将语文教学局限于知识点讲解与应试技巧训练,忽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对思政元素挖掘浮于表面的现象,如简单引用名人名言却未深入阐释价值内涵。此外,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理论素养,难以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导致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出现 “两张皮” 问题,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部分教师虽尝试融入思政元素,但多采用 “贴标签” 式教学,如在课文讲解结束后简单总结思政意义,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无法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同时,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未能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沉浸式思政学习情境,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高中语文课程思政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的倾向。评价方式以试卷测试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记忆,忽视对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的动态评估。评价标准缺乏量化指标,主观性较强,难以科学衡量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水平。此外,评价主体单一,过度依赖教师评价,未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
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需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构建阶梯式、差异化的培养路径。针对新入职教师,设置 “课程思政基础入门” 专题,通过系统讲解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核心内涵与政策要求,帮助其建立基本认知框架;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工作坊,聚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篇目,如在《荷塘月色》教学研讨中,共同探讨如何将自然审美与文化自信培育有机结合,通过案例剖析与实操演练,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敏感度与精准度。
邀请思政领域的理论专家与语文教学一线名师组成联合授课团队,形成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培训模式。思政专家从宏观层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语文名师则以具体课文为载体,展示如何将思政元素无痕融入教学设计。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示范中,名师通过剖析文本的语言张力与情感脉络,揭示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责任担当,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范式。
定期组织主题明确的教学研讨活动,以 “同课异构”“课例诊断”等形式,激发教师思维碰撞。围绕 “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渗透策略”“现代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价值引领的融合路径” 等议题,鼓励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实践经验。同时,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整合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库,涵盖经典课例视频、学术研究论文、政策文件解读等内容,支持教师开展碎片化、个性化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助力教师持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建立 “文本 - 情境 - 实践”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在诗歌教学中,结合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在小说教学中,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探讨人性价值与社会伦理。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开展 “红色经典诵读与创作” 活动,组织学生编写革命故事剧本并进行展演;运用角色扮演法还原历史场景,如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模拟外交谈判,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责任担当。此外,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如通过 VR 技术重现《赤壁赋》中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场景,增强教学的沉浸感与感染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科学评估课程思政的效果
构建 “过程性评价 + 增值性评价 + 发展性评价” 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记录学生的参与度与价值观念发展;增值性评价对比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关注其进步幅度;发展性评价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表现,评估学生的道德行为转化能力。制定量化评价指标,从 “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等维度设计评价量表,明确各层级评价标准。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评价机制,如开展 “思政学习成长档案” 建设,让学生自主记录学习收获,促进其自我反思与成长。
四、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某省示范性高中在《祝福》单元教学中,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创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过程
采用 “问题链 + 任务驱动” 模式,设置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体现在哪些方面” 等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组织跨学科探究活动,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分析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邀请思政教师参与讨论,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剖析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开展社会实践延伸,布置 “走访社区,记录身边的弱势群体故事” 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撰写调研报告,并在班级进行分享交流。
(三)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多角度解读文本,不仅深刻理解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更认识到社会变革与个体责任的关系。在调研报告中,学生展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人文关怀精神,部分报告被推荐至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参考。课堂观察数据显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 40% ,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实践中的困境,需从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育人格局。通过系统化策略的实施,将高中语文课堂打造为思想引领的阵地、文化传承的载体、价值塑造的平台,切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D]. 郝秦艺 . 延安大学 ,2021
[2] 高中生物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 [D]. 赵鑫 .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3]“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D]. 李响. 辽宁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