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作兴趣培养与个性化表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宋珊珊
长阳县渔峡口初级中学 443500
写作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一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表达自己和个性化表达。”七年级学段是学生的写作黄金期,部编版教材从七年级起突破传统的写作编排方式,在写作板块设计上突出“写作实践”内容,重视情境建构和生活链接,在激发写作兴趣、促进个性化表达方面有天然的载体。本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尝试如何借助系统性教学路径让学生在写作中享受趣味、张扬个性,真正做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
一、依托教材情境任务,激活写作内在动机
表达需求的觉察决定兴趣的生成。部编版教材以贴合学生生活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感悟和觉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交流、记录、思考的工具而非纯粹的“任务”,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任务情境进行真实活动化转译,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生发出写作的表达需求,将写作发展为满足需求的行为。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中设有写作任务:“记叙一次写观察日记的经历,描写你的发现”。可以由这个任务发展为“班级生活观察家”。小组成员分工记录一周之内的班级趣事或者同学闪光点或者是教室一隅的变化,每周五举行“观察日记分享会”。将学生原本独立的文本训练情境化,做事情,关注身边的点滴,成有故事的人,而不是旁观者,成为学生感受班级生活与表达自我发现的一种方式。学生关注到“同桌遇到解不出的数学题就会咬铅笔”的细节,“新长出的窗台的绿萝”等,此时会更情不自禁、迫不及待地表述。
二、挖掘文本范例价值,搭建个性化表达支架
教材中的课文是写作的范本,但传统教学中“模仿套路”的做法往往压抑个性。部编版教材选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个性化表达技巧,教师需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形式,感知作者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态度,将范例转化为可迁移的表达支架,而非机械复制的模板。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则为抒情类写作提供了个性化表达的借鉴。光未然以“啊!黄河!”的反复咏叹直抒胸臆,同时融入“摇篮”“屏障”等具象比喻,使情感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在“校园颂歌”写作任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抽象情感 + 具象载体”的表达逻辑,再让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物(如老槐树、跑道、图书馆)作为情感寄托。有学生以“老槐树”为载体,写道:“您的年轮里藏着我们跑操时的喘息,花瓣落在作业本上的痕迹,是您写给我们的信——啊!老槐树,您摇落的不是叶子,是我们没说出口的心事。”这种表达既借鉴了文本的抒情结构,又充满个人化的校园记忆,实现了范例与个性的融合。
三、设计实践性写作活动,打通生活与表达的联结
写作源于生活,部编版教材注重将写作任务与生活实践结合,教师可依托教材延伸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素材、深化思考,使个性化表达有内容可依。
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中,教材设置了“写一封家书”的任务。教师可将其拓展为“跨代对话”实践:让学生采访祖父母的青春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封“时空家书”。有学生在信中对比了祖母“煤油灯下缝衣服”与自己“台灯下写作业”的场景,写道:“您说那时候的月光比现在亮,我想是因为您眼里的光,比现在的路灯更暖。”这种将历史记忆与个人体验结合的表达,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让个性化表达有了情感厚度。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个性化表达的成就感
评价是写作教学的指挥棒,传统“打分 + 纠错”的评价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部编版教材强调“重视写作过程的评价”,教师可构建“展示 + 反馈 + 改进”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被认可中巩固兴趣,在针对性建议中提升个性表达能力。
在“写科幻故事”单元教学中,教材“试着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科幻世界”。笔者尝试引入“读者评价”制度,将学生的科幻小说编辑成《班级科幻集》,让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来读读,并且留下一句话评价,比如:“我喜欢这个会哭的机器人,我想起了我家小狗”。与老师的点评相比,这种“陌生读者”的评价具有直接震撼力。有的学生看了评价之后进行了修改,让机器人多出一个爱好——收集主人丢弃的旧玩具,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评价就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作者和读者,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表达也能感染读者,从而主动寻求表达的个性。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个性化语言,首先要以教材为依托,学生为出发点,打造一条“动机—方法—内容—反馈”的链式通道。“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为这条链式通道的打造奠定了充足的基础。在今后的“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着力提高学生写作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让写作融入跨学科学习以及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看到自己,达到“以我手写我心”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3):51-56.
[2] 温儒敏 .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16(11):3-11.
[3]李海林. 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