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作者

陈丽婷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路溪学校 广东 惠州 516837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在此过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面对社会压力与学业负担心理问题逐渐显现,并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品质。其中语文作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其教材中蕴含丰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借助语文感染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积极心态,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收获健康心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每个孩子因自身经历、性格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可能因对新环境陌生,而在阅读描写校园生活的文章时难以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面对阅读任务可能缺乏耐心和专注力。此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在阅读中的表现与情绪变化,如耐心引导不自信的孩子勇敢表达对文章的看法、鼓励内向的孩子参与阅读讨论活动,同时孩子们通过阅读蕴含友情、勇气、坚持等美好品质故事等不同主题的文本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认知,学会理解他人、调控情绪,逐渐塑造健康人格,以更积极的心态适应小学生活,进而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1]。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营造沉浸氛围

在当今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全新活力,使课堂更生动有趣,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巧妙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精心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这能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真切感受课文情境仿佛置身其中,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境中自然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入理解课文情感与价值观,进而逐步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教授《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用动画形式呈现故事场景,动画细致还原御厨场景,金碧辉煌的装饰与摆放整齐的厨具,让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当铁罐傲慢开口“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声音带有挑衅与不屑,其面部被设计成眉头紧皱、嘴角上扬的傲慢模样,并且身体微微前倾呈盛气凌人之势,而陶罐谦虚回应 “不敢,铁罐兄弟”时,声音温和轻柔,并微微低头、眼神平和尽显谦逊。随着对话推进,铁罐越发嚣张,动画中它气得浑身发抖、眼睛瞪得极大,并大声吼道“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陶罐则不紧不慢地争辩,并且画面里它不卑不亢、眼神坚定。此时,教师适时暂停动画,提出问题“大家觉得铁罐这样对待陶罐对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引导思考交流,之后继续播放动画展示时间流逝、王朝覆灭后两个罐子被遗落荒凉废墟的场景以及多年后人们发现陶罐、寻找铁罐却无果的情节,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陶罐的谦虚包容和铁罐的骄傲自大,深刻理解故事传达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二)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个性需求

每个学生作为独特个体,在阅读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能更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依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心理特点将其分为不同层次,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宜的阅读目标和任务,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升,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喜悦、增强自我认同感[2]。例如在进行《漏》的教学时,对基础层次学生,教师重点在于让其理解故事基本情节,并给出如“故事里有哪些角色”“老虎和贼为什么会被吓成那样”等简单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从文中找答案,从而梳理故事脉络、清晰讲述故事大概,并在阅读中找到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对提升层次学生,教师要求其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变化,抛出如“老虎和贼听到‘漏’时,心里分别是怎么想的”等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鼓励结合文中描写角色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在交流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角色从贪婪到恐惧的心理转变,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深度。对拓展层次学生,教师则鼓励其进行创意表达,并提出“如果你是老虎或贼,经历这件事后会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这一过程既能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又能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阅读有助于他们完善思想、全面认知事物并为其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且需不断探索实践的,同时对教师教学要求颇高,所以教师需提升专业技能、改变教学方法并用心引导和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排泄不良情绪、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高燕 .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 嘉应文学 ,2024(7).

[2] 陶冯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J]. 课堂内外 ( 小学教研 ), 2023(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