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康芳 李国强
德宏州盈江县第一初级中学 679300
一、引言
初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世界、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启蒙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何让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乡土地理案例作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资源,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独特价值。
二、乡土地理案例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乡土地理案例为抽象的地理知识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情境。在讲解“地球的自转”时,学生对于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这一抽象概念往往理解困难。通过引入家乡每天日出日落的实际现象,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昼夜交替,进而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以本地为例,早晨太阳升起,家乡从黑夜转为白昼;傍晚太阳落下,又从白昼进入黑夜,这种基于乡土生活的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家乡的地理环境是学生自幼生活的空间,对其进行探究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本地的气候特点,如四季的气温变化、降水情况等,学生因对本地气候熟悉且有切身体会,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对气候知识的探索中,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三、乡土地理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在讲解“地球的自转”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察家乡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和记录,能深刻理解地球自转导致太阳位置变化,进而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例如,学生发现家乡学校上午课间操时间太阳在东南方向,而下午上课一段时间后太阳到了西南方向,这一现象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紧密相关。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再死记硬背地球自转的知识点,而是通过亲身实践理解知识内涵,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世界的气候”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调查本地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本地夏季高温多雨,适合农作物快速生长,人们多进行户外劳作,但也需注意防洪;冬季相对温和少雨,人们的穿着和活动也有所变化。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气候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地理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在探讨本地气候与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差异时,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提升了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四、乡土地理案例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教师要深入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将其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在“地球的自转”教学中,除了利用昼夜交替现象,还可结合本地不同经度地区时间差异的实际案例,如与家乡经度相差较大的邻县,日出时间有明显不同,以此加深学生对地方时的理解。在“世界的气候”教学中,挖掘本地特殊气候现象形成的原因,像本地某山谷地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是因为其地形阻挡了冷空气,将这些乡土案例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相关知识后,带领学生到本地天文台,观察天文仪器对地球自转的监测,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观测研究地球自转。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组织学生到本地气象站,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学习如何预测天气和研究气候。此外,还可邀请地理专家或本地有经验的农民、气象工作者等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本地地理现象与气候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乡土地理案例资料。在讲解“地球的自转”时,播放家乡不同时段的卫星影像,展示地球自转过程中家乡的光影变化。在“世界的气候”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家乡不同季节的自然风光、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本地气候特征。
五、结语
乡土地理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将“地球的自转”“世界的气候”等教材知识与乡土地理案例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对家乡和地球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君政 .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26(3):2.
[2] 李丽 .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7, 000(0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