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 “生活化” 策略的运用

作者

崔珍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第一小学 472200

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逐渐增强,不少学生觉得数学“离生活太远”,学习时常常感到枯燥难懂。实际上,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策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能降低理解难度,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主动参与学习。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生活化”策略的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从生活现象提炼概念,让抽象知识“有依托”

数学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但直接灌输定义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提炼,概念就会变得具体可感。

教学“负数”时,我没有开篇就讲“像 -1、-3 这样的数是负数”,而是带学生做了个“温度记录”活动。让他们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最低气温: 5% 、 3C 、 0C 、 -2C 、 -1C 。当出现“- ∇⋅2C ”时,学生自然产生疑问:“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结合天气预报经验回答:“是零下 2C ,比 0C 还冷。”顺着这个思路,我让他们在数轴上标记这些温度,发现“- ∇⋅2C 在0的左边,比0小”。接着拓展到“电梯按键中的-1层”“银行卡账单中的 -50 元”,学生很快总结出“负数表示与正数相反意义的量”。这种从生活现象中自然生长的概念,远比课本定义更易理解,后续学习负数加减法时,学生也能联系“温度变化”主动思考:“ 5% 降到 -39C ,温差是 8C ,就是 5-(-3)=8, 。”

学习“百分数”时,我设计了“购物对比”情境。给学生两张促销海报:A 超市“所有商品打九折”,B 超市“满 100 减 10 元”。让他们计算“买 80 元的书包”“买 150 元的运动鞋”分别在哪家更划算。在对比中,学生发现“九折就是按原价的 90% 付款”,也明白“满减不如折扣直接,且有消费门槛”。这种从购物经验中提炼的百分数意义,让学生不仅会算“ 200×85% ”,更懂“折扣背后的数学逻辑”。

二、用生活任务驱动探究,让解题方法“会生长”

数学方法的学习若停留在“例题模仿”,学生只会“解数学题”,不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将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任务,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方法,体会方法的价值。

在“比例”单元,我布置了“班级联欢会布置”任务:“用 12 米彩带装饰教室,按‘红: 黄: 蓝 =3:2:1 ’分配,每种颜色各需多少米?”学生先尝试“画图分”,很快发现“总份数 3+2+1=6 份,每份 12÷6=2 米”,进而算出红 6 米、黄 4 米、蓝 2 米。但任务没结束,我又提出:“实际买彩带时,红色多了 1 米,怎么调整比例还能用完 12 米?”学生讨论后想到“红 7 米,黄 3 米,蓝 2 米,比例 7:3:2”,在调整中理解了“比例是分配的工具,可灵活变化”。

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我让学生带“牛奶盒、快递盒”等物品,任务是“算出盒子能装多少立方厘米的东西”。学生先测量长宽高,用“长 × 宽 × 高”计算,却发现“牛奶盒标注的净含量比计算结果小”。

这时引导观察盒子内壁:“厚度占用了空间,实际容积要比体积小。”这个发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体积”和“容积”不是一回事,计算时要考虑实际情况,比单纯记公式更有意义。

三、借生活经验化解难点,让思维发展“有支点”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难点,如“鸡兔同笼”“分数除法”,往往可以借助生活经验搭建“思维阶梯”,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鸡兔同笼”是经典难题,我从“分馒头”的生活场景入手:“10个和尚分 14 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分 2 个,小和尚每人分 1 个,大小和尚各有几人?”学生先假设“全是小和尚,分10 个馒头,剩4 个”,进而想到“每个大和尚比小和尚多分 1 个,所以有 4 个大和尚”。用这种“假设调整”的思路迁移到“鸡兔同笼”:“8 个头、26 条腿,假设全是鸡(16 条腿),多的10 条腿是兔子的,每只兔多2 条腿,所以5 只兔。”生活经验让抽象的“假设法”变得可触可感。

“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是难点。我用“分西瓜”举例:“把 3 块西瓜平均分给 2 人,每人得 3÷2 块;也可以每人分每块的 1/2,共 3×1/2 块。”学生通过“ Ω3÷2=3×1/2 ”的等式,直观看到除法与乘法的转化。再用“分糖果”验证:“6 颗糖,每人分 2/3 颗,能分给几人?”学生画图得出“ 6÷(2/3)=9 人”,也发现“ 6×(3/2)=9′′ ,从而自主总结出规律。

四、在生活场景拓展延伸,让知识应用“能扎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让知识在实践中“扎根”,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

学习“统计”后,我让学生做“家庭一周垃圾分类记录”:每天记录“厨余、可回收、其他”垃圾的重量,用条形图呈现。分析时,有学生发现“厨余垃圾占 60% ,说明剩菜多”,进而提出“按需做饭减少浪费”;有学生算出“可回收物每周卖 5 元,一年能攒 260 元”,体会“环保中的数学价值”。这种从家庭生活中延伸的统计应用,让学生明白“数据能帮我们做决策”。

教学“圆的面积”后,我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圆形花坛:“要给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草坪 30 元,预算够不够?”学生先想“测直径算半径,再算面积”,但测量时发现“花坛不是标准圆形”,于是讨论出“多测几个方向的直径取平均值”。这种在真实场景中遇到的问题,比“已知半径求面积”的习题更能培养应用能力。

总之,“生活化”策略的关键,是让数学教学回归“用数学解释生活,用生活理解数学”的本质。当学生能在温度变化中理解负数,在购物折扣中运用百分数,在布置教室时应用比例,在垃圾分类中使用统计时,他们会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生活中随处可用的智慧。这或许就是“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数学,更在数学中读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