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职物理课堂中情境创设对学生概念理解的促进作用

作者

张玉婷

嘉峪关开放大学 735100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往往被学生视为枯燥难懂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内容偏重抽象理论,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能力不均,这一教学供需之间的矛盾使得物理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难以通过单纯的语言描述建立起对概念的清晰认知,从而导致误解、机械记忆和知识迁移失败等问题。

而情境创设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回应。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具体场景,教师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图式,也为新概念的引入提供了认知载体,使抽象内容具象化、可感知,进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度。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情境创设在中职物理课堂中的实际运用,并重点从教学微观角度考察其对学生概念理解的作用机制。

一、中职物理课堂中的概念理解困境与需求

中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要障碍,并不完全在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复杂性,而更在于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许多学生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理概念的接受往往停留在表层理解,缺乏对概念内涵的深入加工。

以“力的平衡”一课为例,教师常常通过讲述物体受力相等时处于静止状态来引入平衡力的概念。但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中,“静止”这一现象往往与“没有受到任何力”相联系,这种生活经验主导的直觉认识与物理概念存在本质冲突。若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有效情境支持,单靠语言解释或板书推导,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合力为零”的物理实质。教学结果常常是表面理解、课后即忘,无法迁移应用。

因此,中职物理教学需要通过更具象、更具体验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内化为可操作、可思考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中,情境创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情境创设在教学微观环节中的具体运作方式

在物理课堂中,情境创设并非单一教学步骤,而是渗透于教学设计、引导、互动与反馈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动态生成与持续介入的过程。从教学微观视角来看,情境创设对学生概念理解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中:

1. 教学导入中的认知激活作用

有效的物理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将新概念的引入与现实情境紧密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唤起相关认知结构。例如,在讲授“压强”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创设“穿高跟鞋和穿平底鞋踩在沙地上谁更容易下陷”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发对“作用面积”与“受力效果”的直觉感知。这种“情境 + 问题”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尚未接受抽象定义之前,先形成对该物理现象的感性认知,为后续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2. 概念建构中的模型支撑功能

当情境延伸为课堂中的操作模型或实验演示时,其对概念建构具有更为直观的支持。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鸡蛋浮沉实验”,在逐渐增加盐水浓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鸡蛋上浮现象,并结合受力分析图,引导学生从现象过渡到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这一情境的具体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单一语言解释所无法克服的理解壁垒。

3. 学习互动中的思维冲突激发

物理教学中常存在学生已有认知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冲突。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对比性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理解中的矛盾,从而激发主动的概念重构。例如在讲授“惯性”时,教师设置“突然拉拽桌布而桌上物品不倒”的实验情境,学生初看结果感到惊奇,产生与“物体会随物体一起动”的直觉冲突。这种出人意料的情境结果,迫使学生重新审视已有观念,从而进入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

4. 教学反馈中的迁移检验机制

情境的作用不仅在于概念形成阶段,更可延伸至课堂后期用于迁移检测。通过在不同情境下设置类比问题,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否达到可迁移的水平。例如,在讲授“能量守恒”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滑梯上的儿童从高处滑下在最低点速度最大”的情境,引导其运用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解释。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情境分析,说明其已完成从概念理解到实际应用的过渡。

三、教学实践案例:基于“滑动摩擦力”概念的情境设计

为进一步说明情境创设对学生概念理解的实际促进作用,本文结合一次“滑动摩擦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该课例在教学设计上以“生活中推冰箱与推木箱的差别”为切入情境,创设“搬家情境”—学生模拟将物体从光滑地板拖至粗糙地毯上,通过实际拖动物体的体验,感受阻力的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用力变化,并结合传感器实时测量受力数据,将感性经验转化为量化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讨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材质、物体质量等因素的关系,逐步归纳出摩擦力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概念理解是围绕情境逐层展开的,体验先行、问题引导、规律抽象三者有机结合,极大提升了概念掌握的深度与准确性。

课堂结束后,通过问卷与课堂观察反馈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摩擦力”这一抽象概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解,能够准确应用于类似情境的分析之中。

结语

中职物理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特点,寻求更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路径。情境创设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其在教学微观层面上的介入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概念建构过程。从激活经验、引导建构、激发冲突,到迁移应用,情境作为教学载体和认知支架,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今后,物理教师应更加注重情境设计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升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在情境引导下实现“从经验走向理解”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提升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安克林 . 中职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探究 [J]. 成才之路 ,2025(3):85-88.

[2] 朱丽平 . 浅析中职物理情境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21):67.

[3] 汪良栋 . 中职物理新课程教学情境的取材与创设 [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11):7.